1
我是一个特别怕狗的人,有次去乡镇采访,一条大黄狗突然从胡同里窜出来,朝着我汪汪直叫,把我吓坏了,拔腿就想跑。被采访的大爷说,“别跑,蹲下来就行了!”
突然想起来,狗最怕人蹲下,它会以为你蹲下是要捡地上的石头打它,所以就会跑掉。我蹲下后,狗果然跑了。
我站起身长吁了一口气,大爷却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朝狗跑的方向使劲扔过去,正好打在它身上,大黄狗吓得跑远了。
我很奇怪,“狗已经跑了,大爷你怎么还打它啊?”大爷笑笑说,“这你就不知道了,狗之所以怕人蹲下,就是因为人会捡石头打它,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也算是人与狗之间的一个协议。你蹲下却没打它,次数多了,它就不再怕这个动作了。”
原来是这样,大爷表面上是在打狗,其实是在维护一种秩序,而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算是破坏了这个规矩。
2
朋友有次向我吐槽,她大学同学带孩子来青岛玩,在她家住了三天。同学走后,她直呼受不了,问题就出在那个孩子身上,八岁的男孩,非常调皮,这我们都理解,但不理解的是,妈妈无视孩子的各种作,不说明,不制止,任其自由发挥。
这孩子赤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然后到沙发上蹦来蹦去,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这孩子竟然还爬到床上去了。朋友觉得人家大老远来了,不好意思说,希望当妈的能约束下孩子,可妈妈好像没看见一样。
都说七八岁的孩子,狗都烦。我妈妈跟我们说过,你们家都是儿子,除了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别人家里,实在要带出去,一定要事先跟孩子讲明白,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比如不能开抽屉,不能坐到床上,不能随便拿人家东西。
这么大的孩子破坏力是很强的,动不动打碎这个,弄坏那个的。有次我儿子去姐姐家,就把电视机屏幕给打碎了,害的姐夫又花了七八千换新的。自家姐妹怎么都好说,亲戚朋友你说赔还是不赔呢?
3
我儿子和外甥相差半年,个头和模样都差不多,跟双胞胎似的。他们小的时候,每个假期我和姐姐几乎都带他们出去玩,除了专门针对孩子如看马戏、科技馆之类的地方,其他景点一般都是免票的。
有一次我们出去玩,具体哪个景点忘了,但当时发生的事,我却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他俩都长到一米三,该买票了。因为理的都是寸头,看起来要比一米三高一些,但景区规定,只要达到一米三,就得买票。
我感觉有些亏,一米二九不用买,一米三就得买。于是就出了个馊主意,我跟姐姐商量,检票的时候,让两个孩子稍微曲一下腿,看看能不能蒙混过关。姐姐说,得了吧你,赶紧买票吧,省得麻烦。我说,试试嘛,万一进去了呢?
可是该怎么跟孩子们说呢?
我把他俩拉到一边儿,趴在他俩耳边悄悄地说:“一会儿检票的时候,你俩稍微曲一下腿,别站得那么直。”俩孩子瞪着大眼睛疑惑地说,“为什么呀?”“因为你俩已经到一米三了,要买门票了,如果稍微矮一点点,就不用买了。来,我教教你们。”说着我走到他们身后,双手轻按他们的肩膀,孩子顺势膝盖弯了一点。我说,“别动啊,就这样,走走看。”俩孩子都像小老头儿似的,猫着腰,曲着腿,走起路来,样子好笑极了,两个人互相看着对方,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姐姐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了,拉起他俩说,“别听你小姨的,男子汉都长高了,该买票了就得买票,走,咱们买票去。”说着,领着他们去售票窗口了。往前走着,俩孩子还不忘回头看看我,捂着嘴朝我笑。
我快走两步跟在他们后面。姐姐说,“人家景点有规定,作为游客,就得遵守规定,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还不乱套了?不光有这个规定,还有其他的规定,比如,不能乱扔垃圾啊,要有秩序排队啊,大家都要遵守的,听明白了吗?孩子们都点点头,说完回头瞄我一眼。
我心想也是,不就是百八十块的门票钱吗?省下这点钱也没啥,但真这样做,那么当孩子在面对这样的事时,就会老想着打擦边球而不去认真地遵守。他们都是男孩子,平时教育他们要大气、有责任感,有担当;实际生活中,却用与之相悖的行动来示范,孩子怎么会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规则意识呢?
生活中,成年人不遵守规则的事比比皆是,比如“中国式过马路”,比如不爱排队。我们都很厌烦别人插队,可是当自己面对大排长龙的时候,却总是在想,我能不能插个队呢?希望规则严格约束别人,宽松对待自己,典型的严以待人,宽以待己。
4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的限制与约束,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我们需要依靠各种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规则的屏障下,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不可否认,生活中总有一些潜规则,我们总会不自觉地遵守它,进而破坏了原有的规则,至于结果是好是坏,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但是,当我们教导孩子要遵守规则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的一致,否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只有当规则被严格遵守的时候,孩子才会使用规则保护自己成长的自由,这才是规则最根本、最崇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