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之思
文:Recycler
113/323.4562
怎么说呢?一开始还能看懂,最后四页看不懂,扯上了休谟和康德,一会本体,一会想象。脑筋转不过来,所以到最后也没发现古典和浪漫的答案。只能通过最后的只言片语想象出一个答案。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很奇特的书,文中重要内容都是由摩托车修理问题引起的。但是说到“禅”的地方只提了几个相关名词。
修理摩托车,一般就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修,一种是找修车师傅。如果文中的四个人都能坚持一种方式,也不会存在矛盾。可是无巧不成书,男主角想法与其他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男主角的想法是去旅行必须会修车,防止半路意外发生。而其他人则选择一台顶级摩托车出现问题找修车师傅,不去担心半路出问题,也不在乎车的小小异音。完全信任摩托车可以把他们载到目的地。
作者想给他们解释修车,即使不懂得修车也会提醒他们注意车的状况。但是总是以对方回避结束。为什么对方会回避修车这个问题呢?作者开始思考。把问题都归结问古典和浪漫的问题。
古典和浪漫是两大流派。古典的人注重理性和内涵,浪漫的人注重想象和表面。尤其是当理性成为主要潮流的时候,那些延续旧思想,无法接受新事物的人,只能通过怀旧的浪漫对抗理性,来寻找精神平衡。
在讲到理性的时候,提到了鬼魂的问题。这个逻辑很好,可以让很多人理解鬼的存在。
地球围着太阳转动,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在人们妇孺皆知。但是在哥白尼之前。人们却是不这么认为,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这说明一个问题。一些客观存在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认知也在不断变化。甚至,再过一段时间,又有了一种科技,甚至会发现地球和太阳互相转。等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真理,以后可能不是真理。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真理,以后可能会被实验论证。鬼魂就是这么一种存在。有人说有鬼魂,有人说没有鬼魂。到底有没有呢?鬼魂已经客观存在或是客观不存在,只是出于现在科技的水平有限,和鬼魂现形的主动性等问题,一直没有被论证。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定期的围绕地球转的彗星,类似于哈雷彗星。彗星出现,个别人看到了,然后又隐藏起来。我们的科技成果又无法探知,只能等着下次出现,或是等着科技的进步。由上种种,可知,鬼魂也许会存在,并不是斩钉截铁的否定。就像“中医”一样。现在的科学无法论证其原理,并不能说以后的科学也无法论证。
由鬼魂的例子,引申得到科学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答案,并不知道哪个是最终答案。相当于有无数条假设,我们只能验证其中几条,总是试图找到一条最经济实惠漏洞最小的假设,作为其逻辑的理由。几秒钟想出一条假设,需要几年甚至数百年去验证。验证永远也赶不上假设的速度。也永远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当下最合适的,并不是永远最合适的。
讲到无穷多的假设,就开始上升到哲学范围。因为科学无法解决无穷的问题。讲到哲学,就开始摆出休谟和康德了。一个说认知来自于五官,一个说认知来自于五官和直觉。反正我是看的糊里糊涂。到这里,全文就结束了。
古典和浪漫是如何解决矛盾的,我们没有在文中找到具体答案。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思索的答案是追求完美,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双丰收。造发动机的就需要一个摩托车的外在形象设计公司。善于搞设计的就需要引进好的发动机。只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古典和浪漫才能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从最后的一段话,却读出了另一个意思。专注于理性,就会发现理性枯燥乏味无穷无尽,这便失去了古典美学。这就需要浪漫美学辅助于理性。形成一个崭新的系统。好比,学习摩托车维修很枯燥乏味,知道维修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也知道问题出现概率不大,甚至还可以找修车师傅维修。总之就是对古典的理性没有兴趣,也就是说失去了古典的美。就像我们学习知识,只是死学习,知道学习好的意义,但是就是发现不了其中的美。给修理摩托车赋予一个美好的意义,去美丽的地方看风景。给学习赋予一个美好的理想,去实现伟大而光亮的信仰。有种美好的东西在,做枯燥的事就有了平衡的意义。成为一个新系统。古典是浪漫的辅助,浪漫是古典的意义。这是我的理解,并不一定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既然说到禅,但是文中没有太多说禅的事。只是最后有些地方提到“东方哲学书”。这些书是不是指佛经呢?是否是佛经的理论和美感影响到作者的古典和浪漫的关系。那佛经是如何将理论和美感的关系处理好的呢?真的不知道。只能用《心经》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试着来解释。理论是“空”,美感是“色”。“空”不是空虚,没有。而是指没有定性,俗话就是说“没主见”,这自然是我的理解。理论、真理看似铁板钉钉的事,但实际上,是飘忽不定的。你可以说他对,也可以说他不对。随时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是我对“空”的理解。“色”首先想到色相,即外在的表象。借用网搜的知识点“色是物质的,空就是非物质的;色是看到的,空就是就看不到的;色是听得到的,空就是听不到的;色是闻得到的,空就就是闻不到的...以此类推。所以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意思就是: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闻得到的和闻不到的...等等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区别的。”佛法太高深,我只能理解为,色和空是分别代表物质和非物质,色和空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用在原文中,就是理论是看不到的,美感是看到的。理论的表现是美感,美感的内在是理论。理论和美感相互融合,不分彼此。
佛经有独特的语言系统,几乎不能完全用中文的意思去解释。看佛经要逐字解释,还要整体融合解释,还要形象的理解记忆,才能理解一篇佛经。个人能力有限,只能理解为这样。个人粗陋的总结一下,在佛经的哲学体系里,空色是不分的,理论和美感是不分的,他们互相依赖。
如果是这样解释,是否与最后一段出现的“丑陋”有关系呢?我根据“丑陋”这个词引申解释为理论需要美感。这是不是就把理论和美感结合了呢?是不是与佛经所说的“空色”的论点一致呢?
为什么作者在书中会有古典和浪漫困扰呢?书中提到一句话,大意是,西方人注重理论,东方人注重美感。理论是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西方人务实,把精力用在研究科技,用在研究理论。缜密的法律体系,分明的产权界线,宪法规定的制度保证。这些都是科技理论的成果。
理论和逻辑所产生的东西。其结果就是人们享受科技享受制度享受自己的财产而不用担心侵犯。伴随的后果,所有都是冷冰冰循规蹈矩,失去了灵活多变,感情和美感只是附属。用佛教的话说,是陷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陷入了我执,削尖了脑袋往科技的世界钻。并不是说西方没有美学,也有梵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也有美轮美奂的教堂和城堡。只是近代以来,追求科技已经追求的陷入执迷。现在大部分的发明创造科技公司都还是在西方。只是近几年,苹果手机逐渐让美感走进的人们的视野。科技和美感可以很好地搭配,更有吸引力。
东方人追求理论追求科技的少,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壁画、建筑、瓷器、绘画令人流连忘返。人们宁可把桌椅雕刻的栩栩如生,也没想过发明沙发之类让人觉得舒服。相对来说,除了四大发明,其他的科技成果几乎没有。
之所以在两个地方有不同的关注点,还是和当地的文化有关。一个地方,人民推翻了暴君,开始民主。民众自由发展的结果,各自在各自在乎的领域创造成绩。但是在人类本能的追求下,使得大部分人追求生活物质。在这种从众的心理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逻辑理论和科技。而那些无法接受逻辑理论和科技的人们想得而不可得,只能望它兴叹,会走上一条相反的道路。幸亏是民主,人们已经习惯了多样性。不同追求的人相互影响,但仍在追求自己所想。小问题很多,但是大问题都因为制度而平息了。
另一个地方,一人独大,用一种上下级思想教化民众。这个人想什么就做什么,在物质文明丰富之后,就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念念经,练练丹,画个画,写个字,下个江南。一国老大都这样了,下边的人就跟着学,涌现出一群寄情于山水,沉迷于书画的书生文人。为什么跟着学?万一老大也喜欢,名利不就都有了,这还是一种曲线求生。正因为有这种思想在。老大做什么,下边小弟做什么。
再回去,为什么会有暴君?满足自己的奢侈的喜好以及施虐的想法。而又懒得编制一条让人们接受的理由。人们受欺负,又没有心理安慰。只能团结起来把暴君送上断头台。暴君之前的思想系统有很多,为什么不任选一个呢?用思想控制人需要时间,用武力控制人立即实现效果。在一个小国林立的区域,用武力是最有效的生存方式。为什么会小国林立?群山峻岭,大洋海峡,把远古人类的后裔分散在各个区域,且逐渐疏远。疏远到不再认为对方和自己是同一个祖先,而是潜在的敌人。人们建起城堡,彼此隔断。可以说。上古的地形环境就已经决定了,现在的民主存在。仗打多了,受到欺负多了,毕竟人们是渴望和平的。
再接前前一段,北面严寒,西面高山沙漠,东南面环海。地形决定了很少会有敌人过来。在这一片平地上,祖先留在各地的后裔分成不同的群体,保持原始的争斗掠夺的特性,人们饱受战争之苦。即使有幸统一各群体,仍然担心地广人多管不住。实行暴政的推翻了,荒淫无度的推翻了。想让自己坐的更稳,就要有一个东西安抚人们的情绪。在这一个老大不想退位的前提下,有种文化被皇帝采纳,上下等级分明,各司其职,呈现一种不平等和谐。
为什么暴君没想到过上下等级的文化呢?实现文化,需要时间。还没等文化实现,又来了新的敌人,想消灭敌人,但是又有高山城堡的阻碍没有成功。在这样一个养足人马就是打架,打不过就回来修养的小国之间。只有武力是最好的办法,而不是文化。小国也有上下级文化,只是停留在有官位的人之间,民间父子男女之间并没有这种等级观念,使得底层民众没有文化约束。只能靠武力来维持。
现在看来,一个区域,小国林立在不同的天然防护之中。另一个区域,大国少有外敌,老大经常换,但是文化不曾变。可以说,高山峻岭塑造了民主,地大物博塑造了唯我独尊。目前暂时总结的答案,有且只有这样一种形式。高山峻岭无法实现一家独大,地大物博无法形成人民做主。最终造成了高山峻岭的人们崇尚科技改变生活,地大物博的人们饱暖思淫欲。这就是本书作者所纠结的问题根源。好吧。个人知识储备有限,这只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想出来的一则假设。是否经得起推敲,我就不管了。因为验证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我没这时间。对假设是否正确也不敢兴趣。继续过着我混吃等死的生活。
最后,发散一下思维。西方小国多,实现了民主。东方有大国,实现儒家文化。放眼到地球。无论大小,只不过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国家。每个国家实现民主,尤其是大国也可以实现民主,是个人逻辑推论出来的。放眼到宇宙,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上下左右前后没有邻居。是否可以实现国家间的上下级关系呢?国家内部实现民主,国家作为个体,彼此实现上下关系。民主好说,人们之间的上下关系可以通过年龄官职等划分。那国家间的上下关系是通过什么划分的呢?建国时间长短?人口数量?核武器数量?财富数量?矿藏数量?划分的理由太多。或是彼此之间谁有求于谁,谁就做老大。不管怎么划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重和互助是应该必有的。就像是,小弟给大哥鞠躬,大哥也要还礼。小弟受到欺负,大哥要主动帮助。如果认为世界的未来是这样的可以研究一下。心寄苍生,努力改变世界,让人们过得更好,便是菩萨心肠。
延伸的有点多,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全是凭空想象。诸位莫生气,开心就好。
~~~~~~太长不看~~~~~~~~~
简版:自然早已决定了什么制度适合这片土地。不合适的已经被自然淘汰。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