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瑞士的教育体系和水平,一直位居全球范围前列的。
随便网上一搜,对瑞士教育的评价都是诸如此类的。
道听途说总归是道听途说,我们看到的通常只是这些报道的 “光环”,而为什么这一个小小的国家,教育成果能够跻身世界前列呢?作为旁观者,大部分不会看到背后的细节,包括我自己。
直到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后.........
当地教学中的点滴细节,不断地刷新了我这个在国内当了十几年教师的“三观”。
孩子拼写错了,老师竟然 “不纠正“!
在一二年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写作练习,例如,看图写小故事,或者给出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故事写完整。
有几次,我发现哈哈的小故事写得确实不错的,但是当中有些单词是拼写错误的。更令我惊讶的是,老师竟然没有去纠正这些拼写的错误,只在后面写上了 “ Sehr gut! ”(非常好)。
我一度怀疑这老师怎么可以那么粗心,学生拼写错误了都不改正!
后来在和老师的交流中,也提出了我的疑惑。
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不用担心,我们现在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只要孩子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足够了。而拼写,孩子们是刚刚开始学习,有错误是正常的,以后会随着能力的提高,错误就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孩子个别的拼写错误,往往会打击孩子写的热情,就有可能不敢写或者不再愿意写了。
回头想想自己的教学经历,对于学生的拼写错误,绝对是0容忍的。批改学生作业时,肯定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小错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老师尽职尽责的表现。
事实上,老师的这种 “故意忽略” ,确实是很好的鼓励了学生写作和表达的欲望,满怀信心继续写,在不断的锻炼中,拼写的正确率也在不断提高了。
这是我以往从来没有发觉的一个观点角度。
同一个班,学生竟然做不同的作业!
哈哈一年级的时候,基本很少有家庭作业,从二年级开始,偶尔有作业带回家,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开始我以为每个孩子的作业都是一样的,后来从哈哈的口中和与别的家长交流的中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课堂上的基本练习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能力较好的孩子,可能会很快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时候,老师会根据情况给到先完成的学生另外的练习。
也就是说,同一班的孩子,所做的作业会不一样,包括量和难度都会不一样。这样不整齐划一的要求,确实是兼顾到了不同的学生个体,既不会让能力高的孩子在等待中感到无聊,也不会让节奏慢的孩子感到压力。
老师一般都会多年带一个年级,这样他们在这个级别中准备的资源就非常丰富。这些资源被按照难易程度归档,而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一档的练习,就能够申请获得下一个难度的练习。
如果一个学生的能力远远跟不上本年级的基本学习要求,老师会建议留级,如果一个学生的能力已经大大的超越了本级的学习要求,将会被建议跳级。哈哈就是在二年级结束的时候 “被” 建议跳级到四年级了。而同时也有两个同学是继续留级二年级学习的。
留级和跳级都会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是他们会经过缜密的观察,收集孩子各方面的数据,然后和家长以及孩子本人多次商量利弊,才真正做出决定。
经过哈哈跳级这件事,我深切体会到,这里的教师在教学中确实做到了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飘过一个熟悉的成语:因材施教!
这不就是我们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来的,我们众多一线教师苦苦追寻而难以实施的 “因材施教” 吗?
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来的教学理念,竟然在瑞士的课堂上被实施着!
一堂课,学生讲的竟然比老师多!
瑞士的学校也像我们一样,每个学期都会有定期的家长拜访日。这一天,家长可以随学生坐在课堂里观看上课情况。
作为站在讲台上十几年的自己,每次家长拜访日之后的最大感触就是,这里的老师怎么可以讲那么少?每堂课基本就是前面的十几分钟讲解,接下来就是学生做练习任务,而这些练习过程中,也并不是仅仅抄抄写写,有学生单个发表,有小组讨论......课堂气氛可以说是嘈杂而有序,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
回想我自己的教学生涯,一堂课45分钟,我会恨不得用满这45分钟给学生细致讲解,少讲一点,我都担心学生学不会。
然而,即使我使尽浑身解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毫无保留的讲给学生,最终的教学成果都并没有与我的付出成正比,这曾经一度令我感到受挫,没有成就感。
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习惯了,上课就应该45分钟都用足的。如果少讲多练,会有老师”不作为“的感觉。
而在瑞士的课堂,孩子们则从一年级开始就习惯了,演示讲解只有十来分钟,剩下六七十分钟都是自己或者小组探究,完成练习。(一般一节课都是90分钟)
孩子们每周的周计划里各科的学习内容都列得满满的,可是他们却能很有序地保证一项项地在课堂上完成,很少需要把作业带回家做。
走出体制,如何实现我的教育梦?
在瑞士真正接触了当地的教学方式后,又再点燃了当年初进入教育一线的激情。
如果说在体制内受到各种客观的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梦,那么脱离这些之后,我一定会努力尝试去实行。
我创办了塔牌外语后,瑞士的教育方式是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思维。在课程设计,各种活动设计,课堂形式等,都会考虑如何结合我们国内的情况,然后又能融入瑞士这些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回归母语式的语言学习方式。
我自己学了十多年英语,又教了十多年英语,深知传统学习模式的苦。
英美的孩子,能听会说的前提下,在学习的最初,老师尚且能够“容忍”学生的拼写错误,凭啥我们的学生在完全没有听说的基础上被要求完全准确的拼读和书写呢?老师对拼写错误的0容忍,无疑把大部分的学生导向了背和抄写上,严重缺乏听说读锻炼,造就了“哑巴”英语,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听、说、读、写,本该放在最后一步的写,却从幼儿园开始就折磨着孩子们了,机械重复地抄写字母、单词、句子,做着没有意义的无用功,磨光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我陪伴哈哈学习了德语和英语的这几年,我从不要求她进行过拼写锻炼,但是,在累积了一定的听读基础后,是可以轻松过渡到正确拼写阶段的。
在塔牌的课堂上,我不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先打通耳朵和嘴巴关,能听会说是第一步。
强化学生“会的”, 弱化“还不会的”
初始接触一门新语言,对于每个学生都会是很大的挑战。
这个时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保持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在父母课堂中,我会反复强调,咱们要盯着孩子做对了的,哪怕孩子只做对了20%,咱们就为这对的20%喝彩就好了。
母语式的学习,不依靠我们的已知语言来翻译辅助学习,猜错了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学生学习,是可以在不断的猜测当中慢慢提升的。
而我们跟一两岁的孩子说:”宝宝,天气好冷,我们不出去玩了,好不好?“ 孩子说:”去。”就这一个字的回复,是否就已经让我们欣喜若狂?
同样,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若我们能保持一颗发现惊喜之心,孩子就能收获更大的成就感。
一个成功的线上课程,要直接帮助孩子成长,更要帮助家长成长。
摒弃整齐划一的学习进度要求,不给学生设限
我曾经邀请一些旧同学,同事,在英语培训行业的前辈,来体验我们的课程。看完我们的课程内容后,很多人都向我提出一个建议:按小塔塔的课程内容量,是传统机构的好几倍了,这个课程,你完全可以收更多的学费,把课程逐级开放来收费就行了,一个级别就可以收到现在一年的价格。
单从机构利益考虑,确实是可以这样做。但是,这不又走上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吗?整齐划一的学习进度,控制式的教学,给学生设限。
我们开放所有的课程,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学习者可以实现一年学会一门外语,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节奏,用三五年时间来实现真正的入门。真正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
准备好足够的资源,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
我们的学生有五六岁的幼儿,也有小学生、初高中学生,有英语零基础的,也有基础很好的,如何才能做到兼顾所有的学习者,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的学习者呢?
那就需要准备足够多的资源!
比如说欢唱营,我们为低龄孩子准备了Super simple songs等朗朗上口的儿歌,也为大孩子准备了英文流行金曲,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歌。
比如说自然拼读突破,我们准备了多套不同的自然拼读教程,如phonics kids、神奇语音、牛津自然拼读等资源,帮助孩子们刷墙式地过了一轮又一轮,辅以含自然拼读的分级阅读,帮助学习者在阅读中真正内化自然拼读规则。
同样,分级阅读、章节小说等我们也是准备了足够的能够吸引孩子们的资源,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进度,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引。
让每一个想学的孩子都能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又尊重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
我们所做的很多入门铺垫,都是为了引领孩子们走上经典阅读,探知世界之路。
大量阅读是语言学习王道,阅读是终身的。我们用最优秀的阅读资源来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让阅读丰富孩子的人生。
摒弃“满堂灌”,实现翻转课堂
在瑞士的课堂上,老师仅作简单的示范讲解就由孩子们分组讨论学习,独立完成作业,最后老师做检查看掌握程度,全程并没有“满堂灌”。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真正的掌握靠的是学习者钻研领悟,老师需要做好重要的引领作用。
于是,在辅导环节里,我们重点做好引领和激发,然后尽量把课堂多交给孩子和家长。
“教才是最好的学”!就具体课程学习来说,只要是学过的孩子,就可以去教没学过的孩子;学过的家长也可以分享给未学过的家长。通过家长分享形式和学员展示形式,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学习,我们都实现了翻转课堂,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近距离观察,深入思考,从瑞士教育中吸取精华,反观我们的教育,中西结合,搭建我们自己的语言学习体系,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指导体系。我们让孩子做回孩子,玩中学,学中悟,通过高效的语言学习提升,发现更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