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来至今没有读过一本亦舒,朋友让我去看一本,于是花了几个小时看完了《喜宝》,然而事实上我看到中途的时候就忍不住跑去豆瓣给这本书打了一星,实在是与我的期待差距太大。
首先就是人物站不住脚,没有一丝一毫的真实感,看的时候只觉得和初中生写的网络玛丽苏简直没有区别。看完和朋友吐槽,她说让我把心态放年轻点,如果回到十年前,我会不会被这种故事打动呢?我想想,大概是会的吧,青春期的我确实有着对这种强行堆砌出来的悲剧的迷恋。
这几天看杨超讲电影,一直在强调电影要有物质世界的质感,电影是对物质世界的记录与再现,即使是在超现实的电影中间,也要尊重基本的现实逻辑,观众才会有代入感,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世界才能被观众所接受。
小时候爱看科幻,曾经被我弟追问过,科幻不都是假的有什么好看的?当时一时语塞,只是丢了几本杂志让他自己去体会。现在想来,很多时候当然是被作者大如天际的脑洞所吸引,但更吸引人的是作者能够说服我,让我相信这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是真的可能在未来发生,这些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缩影、碎片。这种对未来的剧透才是最吸引人的。而这种剧透的说服力就来自于作者对现实的把握,如果ta没有在文中填入足够的细节来锤炼整个故事的质感,那肯定无法给人足够的代入感,自然无法达到“成为剧透”的目的。
说回这本小说,首先是作者对上流社会的想象与把握太单调与符号化,有钱了之后的女主说自己要把自己喜欢的书全买回来并下决心以后绝不去任何一家图书馆。看到这个情节我满脸黑人问号,请问女主在图书馆发生了什么惨剧以至于有这样的心理阴影?其次对情感的发生与描写太过敷衍,所有人见到女主花不到24小时就会陷入对女主的爱慕,这不正是玛丽苏小说的精髓吗,女主简直是行走的兴奋剂啊。
那么,在这种幼稚的情节与人物身上,作者拿一些宛如格言一样的句子来堆砌她的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任何的说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