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妈妈问我:“我儿子已经7岁了,可他还是经常尿床。我试过很多种办法,晚上只给他吃干的,尽量不喝水,他睡前让他去一次厕所,我睡前再叫醒他去一次,他有时渴的嘴唇都起皮了,可夜里还是照样尿床。后来我听朋友说他这样是一种病,我还带着他去看过医生,西医说他是神经性的,我觉得不靠谱,就带他看中医,每周坚持去拔罐针灸,还拿药膏敷过肚脐,可是感觉都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个,我们很少出去旅行,需要孩子过夜的课外活动我们也很少让他参加,这简直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心病。看你的文章让我意识到,他尿床应该也是症状吧?那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
背后的心理原因涉及个人隐私,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我就不再写了。但是她的烦恼——孩子尿床——是咨询中挺常见的问题。在这里我只想说明一个共通点:除了去找寻症状背后真正的原因,如何对待症状本身,也是症状能否好转的极重要因素。
“越关注,问题反而越严重”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深爱着孩子的。也正因此,遇到孩子的行为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必须要重视起来。小毛病不重视,就会慢慢发展成要命的大毛病——这是很多父母的自动思维。
真是这样吗?
恰恰相反,很多小毛病一直存在,甚至发展成大毛病的原因,不是不重视,而是太重视了。
大多数父母对于小孩子究竟什么时间能够很好的控制夜间排尿是不确定的,一般靠比较。别人家这么大的孩子都不尿床我家的还尿,这就是有问题的,尿床的频率越高,年龄越大,别人家尿床的孩子越少,说明这个问题越严重。严重怎么办?重视起来!就像开篇那位妈妈说的一样,很多父母都是先采取少喝或不喝水的办法,配合说教,看医生做治疗,总不见效时有的父母还会训斥甚至体罚。
奇怪的是,往往越重视,问题反而越严重。
父母重视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产生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孩子也会意识到这个行为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力。打个比方,有一天孩子无意中捡了根木棍,他随意挥舞了几下,让他感到万分意外的是,所有的家人都急了,他们都围了过来,有的对他喊叫,有的给他糖吃,都只是为了让他放下木棍不再挥舞。他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就暂停了自己的动作。不久之后,他又挥舞了一下木棍,全家人又冲上来了,喊叫的喊叫,给糖的给糖。哈哈哈,这真是一根有魔力的木棍,简直太好玩了有没有!我以为我只是捡了根木棍,但是全家人让我知道,原来这是把能治他们的尚方宝剑!
在婴儿身上最能直观的看到这一点。我家小宝前一段时间突然开始咬床沿,因为怕脏也怕咯到她的牙,看到她咬我就会制止,过了几天后,我发现她开始更多的咬床沿了,而且我在她身边时她咬的更勤,如果发现我在看她,她就会一边坏笑一边咬,等着我去制止她。
这个时候,床沿就是她手中的那根木棍。
后来我不再理她这个行为,看到她咬床沿我也会淡定的移开视线,继续做我正在做的事情,没多久,她就不再咬床沿了。
看到了吗?越关注问题,问题反而会越严重。无论是尿床还是咬床沿,这都不是一件让孩子觉得舒服的事情,但行为一出现就会引起父母的绝对关注,而重视的结果,就是让问题长期保留下来。
木棍之所以变成尚方宝剑,是你的关注赋予的魔力,如果你看都不看一眼,木棍也不过就是根木棍。孩子在不断成长,一根再好玩的木棍他也不会一直拿着玩,但是你越努力的想拿走木棍,他反而越会紧握木棍不肯丢下。
有人会问,那孩子一直改不掉坏毛病怎么办?这么问的人还是在偷瞄孩子手里的木棍。先放轻松,不要去盯着那根木棍,这是让孩子放下木棍的第一步。
想一想,对于孩子无法改掉的“坏毛病”,你都做了哪些“努力”,才让“坏毛病”一直存在的?
相关阅读:你以为的病,其实只是症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