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过《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后,就喜欢上了一行禅师的书,这次的这本书更加的有心理学疗愈效果,学问不边界。
1.佛教心理学将心识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意识,另一部分是藏识,意识是积极的觉察,心理学称为显意识。正念就是对自己进行的所有活动保持觉察,真正的存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
2.我们回避内在的小孩,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害怕痛苦。这是由于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存在一个保护机制(佛学成为末那识),它引导我们追求快乐,远离痛苦。它是让我们误以为有一个独立的我的原因。
这个机制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略追求愉悦的危险,第四它会忽略痛苦的好处。痛苦有它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需要借着一些痛苦的磨练,获得成长,增进理解,同时培养仁慈、快乐及幸福的感受。第五忽视中道。第六是尝试占有、拥有以及持有一切它注意到并想到的东西。
渴求是人类一个强烈的冲动,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充满嫉妒,希望拥有一些人与一些东西,但由于觉知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于是我们终于觉悟,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真正拥有的。
3疗愈方法。
观想内在的小孩,可以坐着或者行走的时候练习,重要的是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让你觉得放松,至少五分钟不会受到干扰。当你吸气和呼气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这些话:
吸气,我看到自己是一名五岁的小孩。呼气,我对内在的五岁的小孩慈爱地微笑。
转化和疗愈内在的父亲和母亲:
吸气,我看到父亲时(母亲)是五岁小孩。
呼气,我向五岁小孩 我的父亲(母亲)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