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到第74页,感觉一直是在讲宿命的,遵循着"因果循环"之说,凡事皆有其固,每个人物现有的处境也都有其来龙去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杨百顺跟着老曾学杀猪。但是老曾和两个孩子因为娶媳妇有矛盾,导致对学徒管吃不管住,杨百顺希望引入外援,支持老曾续弦,谁知新师娘不但没有让她借宿,还开始事事紧逼,对家和学徒竖起了规矩。 杨百顺为什么对师娘有气,就是认为师娘掌权后排挤他,没有让他借宿,占到师傅家的便宜,每天在师傅和家里来回折返,还要遭受老杨的挤兑。吃不了苦还想着占便宜,便宜没占着,就心生怨气,从一开始杨百顺的动机就不单纯,也不想想当他负气出走,而身陷囹圄的时候是谁收留了他,对他传道受业? 这就是典型的斗米养恩,生米养仇。什么样的动机决定着什么样的言行,正如撒切尔夫人说的:“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小心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小心你的行动”。
杨百顺对师娘有气,却将心中的气说给了并不熟悉的贺家庄老贺,但老贺嘴爱说话又与杨百顺的父亲老杨有仇,就添油加醋的把杨百顺说师娘的话告诉了师娘的大舅哥老孔,老孔又告诉了师娘,师娘又告诉了师傅,话过了好几道嘴,意已经变了。杨百顺本来说的是师娘的不是,没说师傅什么。但话到师傅耳朵里,杨百顺全是在埋怨师傅,说师傅老曾如何歹毒,克扣徒弟;不但有房不让住,有时杀猪后连下水也不给等等,导致最后百口莫辩,师徒反目成仇,丢了工作。
心中的话,不宜外漏,防的就是隔墙有耳,以讹传讹,杨百顺最大的优点是年轻,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年轻,对于数面之缘而套近乎的人,就敢将恩师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说给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人,只图自己过嘴瘾、却不想引火烧身,对外又贴上了忘恩负义的标签。时下又有多少人不是如此,图一时之快,而祸从口出。人往往会为自己的不成熟而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