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与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福州一周时间的考察,让我收获满满。首先是同学间的友谊加深了,大家越来越像一家人,不分彼此,互相关爱,互相激励,团结一致。其次,实地考察的几所学校,虽在如:办学历史、理念、学段和定位等许多方面不尽相同,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和经验,给我许多的启迪和启发。再次,教育家思想论坛中的四位校长所呈现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办学理念、实践和成效方面十分出彩,特别是专家和指导老师的点评醍醐灌顶,如指路明灯,高屋建瓴,让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上都有了质的跃升,为接下来的系统深入主动的持续学习,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小组内的考察报告按要求需聚焦于课程方面。在整理素材时,想起必读的书目之一是《课程的逻辑》,不妨提前介入,为考察报告也做些准备。在读完第一二节后,有了新的收获和思考,特摘写部分,以备未来只需。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原来的为知识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的课程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改革就是建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从本质上说,人是一个身体、情感和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的完整性根植于生活的完整性。
长期以来,课程作为抽象的知识类型以符号的平面化遮蔽了文化的精神含义。同时,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对学校课程的精神内涵的失落无疑是雪上加霜。薛先生精神发展的力量被限制,生命的丰富性和责任感随之游离在课程之外,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如何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一方面需要个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来丰富生命的内涵和质地,另一方面需要个体以宽广的胸襟想整体的生活世界敞开,同自然、社会和自我作真实的对话和交流。
“整体的人”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雅斯贝尔斯忠告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这对学生的精神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整体的人”的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课程体系唯有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才可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当自然、社会与自我彼此交融,归属于学生整体的课程生活时,课程的意义得以澄明:“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学校课程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与勇气思考与行动”。
“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场所,教育只向生活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缺乏生活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表演,学生缺乏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缺少生活的激情。课程迷失了对“意义”的追求----“人”被边缘化了。
《纲要》对课改的具体目标作出了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体系也倡导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注重社会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所体现的不会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只是和学问。把握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知识观是建构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前提。
新课程首先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其次,新课程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再次,新课程还力图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民主的管理文化、建构合作的教师文化和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新课程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通过这种行动研究,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文化意义。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