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和孩子吵过架吗?我吵过,和大女儿吵过,有时候和五岁的小女儿也吵得“不可开交”。作为老师,我深知吵架对亲子关系的危害性,但面对我和孩子之间不能完全避免的“吵架”, 与其总想着“温柔而坚定的循循善诱”,不如重新认识跟孩子吵架这件事,寻找“吵架”的诀窍了。
《小欢喜》有个片段,心理医生对乔英子父母说,离婚有好离婚和坏离婚。受此启发,我觉得吵架应该也有两种:破坏性吵架和建设性吵架。那些伤害感情、破坏互信的就是破坏性吵架;那些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升华互信的就是良性的建设性吵架。这样一看,我担心的不是那些不可避免的吵架,而是不会好好吵架。
我认为“好好吵架”需要做好三步工作。
第一步:营建强有力的亲子互信作为所有沟通的基石。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不会主动挑事,找父母吵架。让父母发起争吵的原因是“孩子错在先”,家长是希望孩子能够改正不当行为,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适应社会的人。既然我们是可以控制“争吵”的起爆时间,那我们就要为此用心铺设一把:搞好亲子关系。
有很多惨痛的经验告诉我们,争吵总会进一步激化亲子关系中原本就存在的矛盾,以至于发生不可收拾的结局。所以,平时一定要“扫雷”——消除矛盾,经常和孩子谈心,观察其需求,了解其喜好,做一个全情付出的有心家长。比如我的一个策略:前有给朱自清先生送橘子的背影,后有我顶着烈日送西瓜的脚步,换我女儿的会心一笑。构建和谐幽默轻松的家庭成员相处方式,满足合理要求的同事,还要不断修复可能存在的误会,排查并扫除一切不利于团结的“地雷”。这样的话,一旦遇上了“非吵不可”的时候,你没有雷可以引爆,自然安全了许多。所以,平时不吵架的时候,不要满足表面的祥和,要主动深化亲子关系。简单的说:感情不深,吵架不易。
第二步:吵架时,父母要控制情绪、就事论事。
发现孩子的问题,无论早晚,家长基本上都要找孩子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是“直接打击型”,那孩子的反抗有可能把沟通升级为“吵架”。其实,孩子的反抗有两个积极信号:一个是她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一个是反馈父母忽略的另一面。在激烈的争吵中,孩子会真实的呈现在你面前,他们大声输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争取被成人重视。那一刻,他们非常想坚持自己的观点,贯彻自己的意志。一旦孩子反抗情绪上来了,父母必须及时“退出”,没有了对立情绪,孩子才有可能会转入冷静。一个在争吵中学着冷静下来的孩子,将来在人生路上也能轻松的应对外界的意见和分歧。因此,良好的吵架要求父母必须控制情绪,就是论事。
比如:在争吵的过程中,控制情绪后我发现,我孩子说的很道理,我就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观点,认同她的合理性想法。吵架的时候我不能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这不仅自降水准,还会让孩子因此不愿意相信我所持的任何观点。吵架并不是完全的情绪输出,更不是方面的情绪压制,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声音,为了“进步”而一起付出的体力与脑力的消耗战。 争吵走向和平的基本保障就是:就事论事,不做人身攻击。错了就错了,不要翻旧账;说就说了,不要攻击人格;争吵是为了解决当下的事情,不是为了发泄情绪。父母有情绪要发泄可以去游泳、跑步、打沙袋,不要把争吵引到“互相伤害”的歧途。
第三步:高调谈“情”, 维修亲子感情。
吵架就好比一场激烈的“磋商会”,除了起因、过程、我们更关注会议达成了那些共识,更要意识到不能搞“单边主义”,认清彼此的依附关系。家长要带头反思,求同存异地允许孩子保留一点自己的意见,陪她慢慢成长。除此以外,家长要首先真诚的道歉,为自己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道歉。孩子本身就处于弱势,家长一顿吼,无论是否有理,都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会感受到亲情一瞬间撕裂的阵痛。事情过后,家长要给孩子第一杯热水、送一个拥抱,说一声“爱你”,让她感受到刚才我们只是想解决一个问题,以爱的底色重新架起一座心桥,让彼此还住在彼此的心里。
这一步要隆重体现对孩子情感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认同,既修复感情又做了示范。
当我好好和孩子“吵架”时,我发现,慢慢的我们表达不同观点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友好、理智、高效了。我想,若我以后会能成为孩子的“诤友”,岂不美哉!
(诤友:就是能够直率坦言的朋友;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