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四年七月二十七日早上七点,我们顺长江逆流而上,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上了岸,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早饭。几天来,我们的大多数人,基本没吃上一顿像样的饭,在轮船上的生活简直就是煎熬。现在下了船,终于有了改善伙食的机会了。
大礼堂风光
我们来到重庆,第一站就是去渝中区的人民广场,观览独领风骚的人民大礼堂和三峡博物馆。它们坐落在人民路以南的学田湾,那个全市区最大的人民广场上。
进入广场,是一个非常宽敞光滑的地面。广场地处渝中区最繁华的地段,地面全是用照得出人影的花岗石铺成。据相关资料知道,此广场有三万平方米。它是在一九九七年六月,当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时建成。
广场上有带音乐的喷泉,四周还培植有常年绿茵的草坪,以及各种花卉。距当地人介绍,每当到了夜晚,市民们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到这里跳集体舞、健身操,少说也有一千人以上,给重庆市市民的娱乐健身提供了方便。
广场的北面,有一个门楼。这个门楼,由四根方形大柱撑起,看上去气势雄伟,上书“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几个字。原来,从这里过去,不远处就是几十步台阶高的平台。平台上有一座圆形建筑,这就是人民大礼堂。
人民大礼堂坐落在人民广场的北面高台上,这个高台与人民广场的地面形成的落差比较大,需要两个层次的台阶布局,才能到达大礼堂门前。前一层次分三组台阶,分别是十二个台阶,十五个台阶,十四个台阶;后一层次,也分三组台阶,分别是十四个台阶,九个台阶,九个台阶。走完这些台阶后,才能到大礼堂楼下的入口处。
大礼堂的门楼,也就是入口处,有八根红色圆柱。圆柱里面是一个长方形屋檐,大概有四五米宽,然后里面才是三层楼的门窗,想来就是大礼堂内部了。这是在礼堂门楼下所能看到的。如果在刚进广场的地方看,大礼堂的外表造型并非简单。它是一个圆柱形主体建筑被次建筑簇拥而成的建筑群,采用的是传统的轴线对称手法,配以轴式的东西两翼楼层,外观造型奇特,气势宏伟。
从正面来看,大礼堂主建筑被包裹在外围的次建筑以内。主建筑是一个巨大的圆柱,屋顶也是几个层次的圆形顶盖,中间圆心处设计了一个去屋顶的天窗出口,有一个亭子间那么大。远远看去,像一个巨大的茶杯。
正面那八根红色圆柱,是模仿前苏联斯莫尔尼宫的造型,柱子上面,是第一层次的屋顶,那是一个大平台。平台后面,也就是第二层,却是一道很像天安门城楼造型的楼顶。在这个楼顶后面,才是礼堂圆柱形主建筑。远远看去,其外观造型变化多端,层次复杂,且很有立体感、时代感!
礼堂里面我们去不了,但通过资料可知。里面的布局则是,正中有大舞台一座,观众席除了四组主座位分列屋子正中央,在舞台两边的边沿位置,还有四楼一底共五层的座位,其规模宏大,能容纳五千人。这为重庆市的大型庆典、隆重集会,以及文艺演出,都提供了非常便捷和适中的场所。
人民大礼堂始建于一九五一年九月,于一九五四年一月竣工,共用了二十八月的时间。当时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所在地,书记为邓小平,是他和第二书记贺龙决定修这个大礼堂。由于当时什么都依靠苏联,所以在设计上,采用中国古建筑风格与俄罗斯风格结合,象征共同的友谊,并取名为“中苏大楼”。
后来在广场上又增添了三峡博物馆,那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这样,广场、大礼堂、博物馆连成三位一体,既可作为旅游观览连线,也是全市区文化气氛最浓,规模最大的文体活动中心。
罗汉寺香火
离开了人民广场,我们去了罗汉寺。罗汉寺坐落在民族路西南方的一个高坡上,建筑年代有些久远,相传是在北宋治平年间,距今也有九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北宋以前,重庆称渝州,一一〇二年,因赵谂谋反,搞得宋徽宗焦头烂额,从此谈虎色变。当他知道渝州的“渝”有变的意思,就把“渝”改成了“恭”。
南宋时,宋光宗赵惇先在恭州被封为恭王,后又接皇帝位于临安。几年间,在他人生中就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于是就觉得应该“双庆”。这样,就把他发迹的恭州改名为“重庆”,以示纪念。罗汉寺建立的年代,还不到宋徽宗时,所以重庆应叫渝州。当时罗汉寺四周不一定有多繁华,说不定还是一个偏僻的贫民区。但九百多年过去后,如今四周已全变成了高楼大厦,并把这个古寺包在其中,看起来已经不怎么协调了!
罗汉寺建于治平年间,这是最初叫“治平寺”的由来。但为什么又叫罗汉寺?真值得去考究一番。原来寺里有一个洞,名叫“罗汉洞”。当然,也不难理解,信佛教的和尚,也叫“罗汉”。寺里有和尚,叫罗汉寺也没大错。
在罗汉寺里,有一二十多米长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四百多尊,这可是无价之宝。目前,重庆市佛教协会会址,就设在罗汉寺。当然,在重庆市里所有古迹中,罗汉寺可以称得上是繁华地段最古老的名胜,从这一点来看,无论如何,是值得一览的!
我们到了罗汉寺,马上就被带到一个大堂。堂中坐着几个僧人,非常热情。他们像看病的中医,对排着队的游客一一问请。他们坐在一张条形方桌后面,对来者问这问那,好像在问病情,有的还抓着游客的人来回揉捏,然后就用笔“开方子”。可惜的是,那不是药方,而是“驱邪”所需要的香和蜡烛的数量。
一时间,整个罗汉寺露天院子里的香炉上,烟雾腾腾,像是发生了火灾。一些穿得很时髦,还戴着眼镜的“文化人”,也在烧香之列。有的居然还虔诚地跪下,给香炉不停地叩头,然后两手合一,作起揖来。我看着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仔细一想,那可不是什么虔诚的“信仰”,而是对自己的言行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一直都在受苦,希望佛主把他们救出“苦海”而已。
瞻观渣滓洞
离开了罗汉寺,我们直奔歌乐山烈士陵园,准备去看看烈士们战斗过的地方。我们先到渣滓洞。一听这个名字,心里就一震。长篇小说《红岩》里的描写,马上就映入了脑际。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思扬,华蓥山、沙坪书店、挺进报,许多“往事”立刻涌上了心头。
歌乐山烈士陵园坐落在重庆市西北郊。渣滓洞原来是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汽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山上,然后下车。这时发现在一片树林掩映下,有一个转弯的地方,即一个不很大的山坳里,坐落着几间木结构的瓦房。走近一看,这几间瓦房在公路外一个地势较低的平地上,是一个由木楼围起来的四合院。
看见指示牌,上面有“渣滓洞”的标示。我才知道,渣滓洞到了。天啦!这就是小说中的渣滓洞吗?我怀着极不寻常的心情走进院子,居然发现这个院子比原来想象的小了很多。在小说中看不到,只能是想象,但是在连环画、电视剧中是可以看见的,那里把这个渣滓洞的房屋,画的,或者拍的,都很宽敞,而且还曲折复杂。
今天我走进去了,却有些不大相信,这就是渣滓洞牢房。于是,我亲自到楼上去看了看,特别是那个著名的楼七室,也就是有余新江、丁长发、龙光华、齐晓轩、老大哥他们住过的那间。结果,我走进去,看见屋子很窄,不大相信能住得下这么多人。
那个连环画《狱中除奸》里不是画了七八个人住在一起吗?今天我就在现场,看见屋子这么窄,能够住下吗?如果能住下,只能在进门口就开始躺。但是,连环画里所画的,好像没有人在门口睡。
当然,那个混进来当犯人的特务郑克昌应该例外,根据小说的描述,他最开始就睡在门口。那是作家在提醒读者,是他做贼心虚,不敢靠近大伙儿,以及他与监狱里的人,根本不是一路人的一种暗示。
可见,传闻与实际是有差异的。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国民党对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的残酷迫害。也就是说,就给你那么大的空间,让你既不能生,也不能死,看你还顽固不?不然,怎么会称得上“惨无人道”呢?!
从楼七室下来,我又专门去看了看楼下第二室,这是江姐、孙明霞她们住的牢房。这个牢房的大小面积,与楼七室并无两样。看着这些房间,和今天边远农村的房屋差不多,石头墙壁,木楼板,木楼梯。但是,在五十五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却是触目惊心的,甚至是触及灵魂的!
白公馆随想
离开渣滓洞那个不寻常的木楼院子,我们又到了白公馆的遗址。这两处在《红岩》里,是通过小说中的成岗、刘思扬,以及许云峰的经历,把它们串起来的。
白公馆距渣滓洞不远,只有两公里半,坐汽车沿盘山公路,一会儿就到了。原来,白公馆在一个高坡上。此处为何叫“白公馆”?这是因为这里曾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代,就把这个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因为白居易的别号,叫“香山居士”。但是,这个雅号并没有更多人去认可。更多人的认可,就是“白公馆”。
在抗战时期,这里被国民党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中美技术合作研究所”。其实,这里根本就没研究过什么技术,却是研究过人体,看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究竟有多硬的骨头。换句话来说,这里是秘密关押政治犯的地方。像那个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宋振中,就是在《红岩》中被称为“小萝卜头”的男孩,都在这里被“研究”过。
沿着公路旁的石阶一直往上走,在一个槽形的山坡上,要经过几个回头线的爬行,最后到了一个布有岗亭的关卡,那是用铁链锁定的哨卡。看见这些,仿佛觉得旁边岗亭里就站着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于是,《红岩》中的徐鹏飞、猩猩、狗熊的名字,一下就跳进了脑海。在渣滓洞、白公馆,这些人是直接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刽子手!
走进关押许云峰的那间地窖,面积很小,很像一个狗窝,连墙下那床褥子都还在那里,这可是许云峰被枪杀之前留下的遗物,这一搁就是五十五年。许云峰的生活原型叫许晓轩,作家把他的名字在小说中分作了两个人物,一个叫许云峰,一个叫齐晓轩,一个死了,一个活着,寄予厚望,寓意深刻。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着这曾经触目惊心过的地方,鼻子未免有些发酸。
今天的共和国大厦,就是这千千万万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是来之不易呀!
烈日下的解放碑
重庆的夏天真热,中午十二点,已经是高温,如果再过两个小时,到下午两点,就好像整个山城都要燃烧起来。这时,在市中心解放碑的大街上根本看不见一个人,公交车上的风扇,也显得有气无力的样子。此时,再看前面的公路,柏油正在融化,而且被碾成了一道道车轮印。
在解放碑广场下车,到路对面去换车,就那么短短的几步,你会明显感觉到,太阳虽悬在空中,却像一盆炭火直接顶在头上。你也会明显的感觉到,整个山城就像一座大熔炉,如果多站一会儿,就会被融化得无影无踪!
重庆的解放碑广场,在一个三岔路口,分别是往西北的邹容路,往东北的民族路,和往西南的民权路。东南边是一个幅度较大的山坡,那些楼房是从长江边的滨江大道鳞次栉比地排列上来的。就说那个市中心的书店吧,它是在路基下修筑的高楼,最上面那层和路基基本平行。
解放碑的碑体呈白色,有些地方是黄色,上端有几架大钟,朝着四面八方,每到整点时,便会响起报时的声音。塔是八角形的,最顶端有几根天线。
解放碑原来叫“抗战胜利纪功碑”,修建于一九四七年。那是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记录,在中国的政治中心重庆,就修建了这块“纪功碑”。解放后,此碑进行了改建,并易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美丽的夜景
当太阳的余辉在地平线上消失,重庆的暑热才进入第一个转折点,即从太阳热与地热的双重炙烤,变成了地热的单线蒸腾。此时,只有来到嘉陵江边的沿江大道,看能否沐浴到从江面吹来的微风时,才感到有一点凉味儿。这时你会惊讶的发现,居然有意外的收获。原来,重庆的夜居然是美丽的夜,灿烂的夜,辉煌的夜!
首先是在嘉陵江大桥上,各种不同色彩的灯,像大小不同的珍珠,远近不同地闪着光。其次,就是重庆这个山城地势的特殊性,会把远近不同的灯光汇聚成一层层不同规格的立体图案。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万家灯火》,是以上海为背景拍摄的。今天,站在朝天门码头,可以把眼光从身后的沙坪坝往嘉陵江对岸的江北岸移动,然后从江北岸移到南岸,再从南岸移到九龙坡方向。你会看见一幅异彩纷呈的灯光长卷,那才是真资格的“万家灯火”。
今天,作为现代大都市的重庆,夜幕下的主灯光,已经换成了霓虹灯。它们一会儿红,一会儿绿;一会儿黄,一会儿紫;一会儿蓝,一会儿赤。
霓虹灯的形状也各式各样:有的由下而上,瞬间冲上云霄,刹时绽开出一朵五颜六色的花,犹如烟花般绚烂;有的像流星从天而降,瞬间消失在美丽的夜空;有的发出一束束光,像一条条彩色的丝带。
这些灯光,在江水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美丽神奇,把一座沉寂不动的山城,点化成了一方动态的沸城,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夜越来越深了,暑热也渐渐退去,剩下的就是想饮一杯酒,然后唱一首歌,一首告别重庆的歌。因为明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唱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美丽的夜晚》比较合适,因为看见美丽的灯光,就觉得它不亚于草原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