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所有的初中生阅读理解能拿到90分以上,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小白文横行了~~~
我特佩服那种写好几千字上万字,一个修辞手法都不用的作者。
~~~~~~~~~~~~~~~~~~~~~~~~~~~~~~~~~~~~~~~~~~~~~~~~~~~~~~~~~~~~~~~~~~~~~
抖机灵都有人赞,写清楚一点吧。
语文阅读理解,实际上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即是技能,也是技巧。对于阅读是技能,对于写作就是技巧。
第一部分:结构。
结构决定了文章的体裁,这一块绝对是死板的,总分总就是说明文,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记叙文,立论、申论、议论、结论就是议论文,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
说明文必须包含:外观、结构、原理、作用
记叙文必须包括:人物、事件、意义
议论文必须包括:论点论据论证。
散文必须包括:中心,中心引述1、中心引述2、、、、、回到中心。
你可以不按这个结构来写,读者也就可以直接丢书“实在看不懂你写什么”。
第二部分:选材
选用的材料,必然和中心相关,和中心无关的材料我们叫“凑字数”。举一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灌篮高手最后一卷的后半本,是没有字的,只有画面,一点表示声音的内容都没有,只有反复不断出现的计时牌和人物的行动。但是在看的时候就会感觉很紧张,甚至比前面有声音有对话的比赛内容还要紧张。这就是选材的技巧。
选材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在阅读时,我们默认作者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用的。而语文书中选的都是优质素材,所以读者的感觉不明显,而小白文因为主要讲情节,实际上内容是过少,而不是过多。
但是有一种小白文就很有意思,他会频繁采用大量的风景、意象描写。但是这种基本上都是扑街的,为什么?不会选材,材料选得太多,又写不好。就好像蛋炒饭,只放鸡蛋和米饭,炒出来好吃也有限难吃也有限。加火腿和葱花要恰到好处。再加别的,就看你的水平了,水平够,加什么都能炒好吃了,但是太多就掩盖了蛋炒饭的本质。水平不够,加一样就败笔一样。
第三部分:修辞。
比喻:通像理解。
拟人:具象共鸣。
排笔:增强气势。
通感:感、情共鸣。
对偶:突出共性或差异性。
这个就不得不说“古风”了,其实诗词之所以说是文化巅峰,就是因为他在修辞手法上提炼到了极致。(当然在用词上也是极致,下面再说用词的事),两个黄鹂鸣翠柳。乍一读很难读出来拟人的意思,但是这个“鸣”就能写活整个场景。而排笔、通感更是古诗词作品中用到了无痕迹的地步。
动不动就千年、轮回、江山、殇。。那不是古风。
第四部分:用词。
中文作者用词最准的是鲁迅。
活着的作者中用动词用得最好的是作家阿城。
把一个东西捡起来,这一个动作可以用的动词包括(但是不限于):捡、捻、抓、揭、抄、拉、举、扛、抡、拎。。。。每一个动作在人的脑海里形成的形象都是不同的,而这一形象本身应该是固定的。能抄起来的东西必然不重,而且执行这个动作给人的感觉很急。。。举这个动作则正好相反。一些小白文的打斗场面不好看,就是因为动词把握不好。
轻拢慢捻抹复挑(第一遍打错了。。。谢谢评论区提醒,太久了记不清楚了)——你们只会弹琵琶。。。。
好啦,整个小学到高中的所有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实际上就讲这么多东西。。。一切的写作和阅读,都是从这个框架开始,最后也是回到这个框架结束。独孤九剑还有一个总剑诀呢,剑都握不稳就想否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