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原文地址链接<<
<small>版权声明:</small>
<small>本文在公众号「说言风语」首发</small>
<small>本文无需授权即可转载</small>
<small>本文所有图片均源自网络</small>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领域,永远都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很多看似简单的东西,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反复打磨才有可能呈现一点点光亮。
大家都说现在是知识IP时代,但我认为,知识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不能应用到商业,科学,工程等真实领域,知识就是知识,没有用的。
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大家都喜欢层层解读过的文章书籍,最好是那种三天就能快速学会,再三天就能立即致富的方法,叫作干货文章,仿佛只要有了干货文章,人生就能奔向理想的世外桃源生活。
本来干货文章是一种好的形式,要求写作者尽量少写废话,多把有用的东西说出来,缩短阅读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事实上,干货文章可能是在某些特定的主题范围内写出来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阅读者要具备一些可能没有说出来的前提,更需要阅读者自己去识别扩展。
假如你错误的认为,这样类似指导手册的干货文章,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的话,最后,就会出现感觉很有用,实际效果不佳的情况。
很多干货文章之所以能做到干,一是为了表现的干,这样才有人看,二是写作者自身经验丰富,对很多使用场景有了深刻理解,最后推导出来的方法,罗列出来,而真实的情况,都是会遇见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的,一篇文章怎么可能写完。
事实上,重要的并不是干货文章内容干不干,而是干货文章能不能引发你的思考引发你的行动,只有你切实行动起来,看了干货文章才有意义,不然,看再多也是数量增加而已,就像火锅一样,虽然好吃,但是不能天天吃,吃多了总会有上火的那天。
1
干货文章,有点像牛肉干,水货文章像牛排,虽然都是牛肉,但是口感不同,有的人特别喜欢牛肉干,认为它方便携带,又能补充能量,有人喜欢牛排,可以有不同美味,只是过程稍微麻烦。
我认为,人的输入(学习阅读)和输出(表达写作)的过程就像金字塔结构一样,输入是底部最大的一块,需要举一反三,不断联系,不断反思,而输出则像金字塔的顶部,虽然少但全都是经过打磨的精华。而只有坚实的基础支持,才可能有上层的精华呈现。
干货文章呈现的都是满满的精华,看上去很诱人,要吗缺少上下文背景信息,要吗缺少思考路径,更多的都是直接说方法或者已有的好结果,有时或许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整体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没有用。就像一个刚学导演的本科生,拿着李安导演的编排规则(假如有的话)去排一部电影,你觉得他能拍出和李安一样的大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不排除天才的出现,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断的思考摸索,我相信,这个本科生是拍不出什么大片的,虽然他有一本别人都没有的指导手册。
不是说干货文章就没有好处,只要我们认清干货文章,当遇见时独立思考,对不懂的知识点做延伸,在应用中做修正补充,这样才是真正的用对了干货文章,就像儒家思想用——中庸,二字就能概括,如果不辅以其他古籍解释,并还原古文上下文,你觉得你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呢。
2
现在太多人都喜欢说,我们要看干货,我们要学干货,对于一本饱满的经典书籍置之不理,反而喜欢去看各种版本解读,我认为,主要还是对干货存在很多误解,认为只要是成功的人,说的干货,一定有用,大家着急成功赢取白富美,于是等不了,也不愿意等。
而且,很多人从来不考虑时代在变化,想想过去80年代买包烟多少钱,现在买包烟多少钱,以前小孩儿幼儿园放学自己回家,现在你防心让他一个人回家吗。
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干货文章,目的还是为了快速应用,节省时间。但是看完了就完了,也很少关联对比,或者想想这个干货能应用到什么地方,实际应用中遇见问题应该怎么调整,教条主义为什么有害,就是因为,教条可能都是对的,但是有时没有解释它的方法,你可能用错了,可能都没有理解就在用了。
现在,快速浮躁心态越来越多,听文章,看干货,仿佛一夜间成了好东西,只要是这个标签,就是好的,忘记去思考去实践。
说到底,大多数人就是不想阅读,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以为自己看了干货文章,就能变得很有知识了,其实只不过被套路了而已。
很多人都认为,干货文章收获满满,其实,只是感觉自己收获满满,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看看你的收藏夹放了多少文章,你实践过多少,你分类了多少,哪些是重复在讲一个主题的,你思考过吗?
不思考,更不反思,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总结自己的读书法。只想伸手说,给我我用,突然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人躺在床上,头上挂了一张饼,最后还是被饿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其实等待看干货,让自己的思维被别人绑架,就是大量的学,大量的吐。
3
干货有没有帮助呢?有的,谁说没有,每个人的喜好不同,选择自然也就不同,只要你不是吃到了假牛肉,或者毒牛肉的话,干货还是有价值的。
干货文章,不是不能看,而是要学会有方法的看,有的干货文章行文流畅,因为结构符合很多人思考路径,有的结构看似散乱,实则知识量满满,引经据典很多,适合抓素材,有的是结构和内容都很棒,适合反复研读,不断延伸,当做范文,有的故事精彩,情绪爆棚。
只要用心看文章,不管是有没有干货 ,都能找到思考点,都有好的和不好的地方,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原点,而不是干不干。
我认为,适当吃吃干货就好,对应解读的经典,要是要找经典的原文来读,同时及时补充上下文背景知识,关联起来,认真的读。只要要明白自己为什么阅读,就能找到很好的办法。
其次,要学会认真读书,构建知识体系。不管是结构阅读也好,概念阅读也好,主题比较阅读也好,分析阅读也好,强力研读也好,拆解阅读也好,总之,读书法才能让你吸收的知识更有营养。
很多专业领域的书籍,知识量都是足够的,不要天天只想看干货解读,别人没解读,你自己也能解读啊,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是看一两篇干货文章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是长期大量反复的磨炼。
记住,看干货也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包括,选择,判断,敢于丢弃糟粕,吸收精华,并且把精华打磨成适合自己用的能力。
阅读本就是要不断升级进阶的,随着进阶,你能读懂原来读不懂的书,不仅能看见作者的真实意图,还能开始慢慢学习作者写作的手法,或者看见了某个作者没有详述的知识点,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这些都是建立在理解能力的提升上,至于是干货还是水货,其实反倒不重要了。
| 持续践行
再说说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最近,我身边的很多小伙伴们都在用微信阅读,每周各种排名,各种晒图,要是换作以前的我,看见自己每周才3分钟的阅读量,和别人的比起来,该羞愧到死了,主要是有人还动不动在群聊里@我,问我读书没有,顺便嘲笑一把。
说实话,我现在一点都不在意,原因是,我的电子书,更多的在京东阅读和kindle上,还有很多是纸质书,这些是微信阅读一个app是根本统计不了的,我也懒得管,更不想回应我一周有没有在看书没有这个问题,对于为了比拼阅读时间的人来说,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我认为,阅读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提高阅读质量,为我所用,可能是提高思考强度或者增进新知识,可能是联系旧知识重新打磨知识体系中的一环,所以,我看书对于一本书主题和结构清晰的书,看得很快,主要在拆解素材,对于难的书,甚至经典书,我还会反复读,不断反思,所以,比拼阅读时间已经不是我现在想做的事情了。
所以,鼓励自己很重要,鼓励别人更重要,不要说风凉话,因为很可能你说的对象做了没说,看似你在嘲笑别人,不过是在暴露自己而已。
持续践行,从每天完成一件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