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说话模棱两可便不会得罪人,现在我觉得曾经的想法很愚蠢。
不,都错了。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我觉得”“我以为”,又有谁会喜欢听到这两个词语开头的语句呢?
犹记得进入中学之后,看着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试卷的解答方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中间,洋洋洒洒地解释了十几分钟,在众人恍然大悟的时候,缓缓落座,那个场景让当时的我羡慕不已,简直是霸气侧漏,艳羡了我整个中学。
由于当时距离比较远,没有听清楚她所讲的全部内容,只是看到她脸上扬起的自信,她笔随手动的气势以及隐隐约约听到的“这里,我觉得应该加上……,另外,这里,我觉得最好不要用……方法”。
自此之后,“我觉得”这个词语成为了我内心的崇拜因子,陪伴了我好几年。
回想过去,突然发现当时的自己很可笑,明明羡慕的是别人的自信和气势,却偏偏只留下了一个词语在自己的脑海,但是这个词语在以后的人生中却给自己带来了苦难和随之而来的不良影响。
那是在实习期间,趁着不上课的时间想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阅历,于是就去了一家公司,做了份与文字有关的工作。
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不止学生,好多公司都在筹划如何为自己的企业加入一些有朝气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我所在的这家公司自然也不例外。
在半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写如何展示公司形象,如何宣讲等等的策划案,方案通过之后就对这次招聘计划进行了人员安排,因为此次面招面临的对象是我的学校,我就破格被编制进了负责的队伍中。
随后,要进行这次任务小组的讨论会。负责这次招聘的负责人说我正处在这一阶段,比较了解应聘者的心理和应聘者的问题,就问我有没有什么想法。
由于在公司时间不长,和大家的接触也不多,除了第一天的自我介绍外也没有进行过发言,加上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结结巴巴地说“我觉得现在大家的心理就是…恩…想要找一个能够锻炼自己,可以学习到知识的平台,还有就是我觉得…恩…,每个人的”。
“先停一停”,话在这里被打断了,是负责人开口了。
“如果你还不知道要怎么说,你先整理一下思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环境,假使我们现在是你的面试官,想想你要怎么回答我的问题。”
她的话语安抚了我不安的情绪,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觉得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公司要能让自己有所受益,还有一点我觉得就是薪资待遇是很多人会问到的,我觉得公司的氛围也是许多人看重的,还有……”
思路打开,不受局促不安的心理影响下,我一口气,毫无章法的说了好多点,等我说完,我看向负责人,我以为她会对我的表现很不满意。
没想到她竟然笑了笑对我说“你说得挺好的,这些方面是要我们提前考虑到的,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说话的一个习惯。”
她看向了我,我的脸上明显一个大大的问号。
她继续说“你很喜欢使用‘我觉得’这个词语”。
我点了点头。听到她又说“这个词语尽量避免出现在你的话语中,因为这个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你的不自信,也会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我愣住了,这个词语于中学同学的神采而烙印在我的脑海,从来没有觉得不妥的我不得不去反思以往的种种。
的确,很多时候我的话语表达出的就是不自信,曾经因为回答问题时多次说出这个词语还被老师批评了,只是当时的我对此事不以为然。
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有意识地减少这个词语的使用频率。
我以为类似的事情不会发生,可是尽管我小心翼翼,我以为不该发生的事情再一次上演,只是这次事件产生了极大的严重性。
前段时间,有份合同是我签订的。当时还有一部分的税费,之前一直是另计的,所以这次我也没问,照常抛开了这笔费用,待客户的款项进账,月末结算时,怎么算就是对不上账。
多笔项目核对后还是不符,此时我想起了那部分税费,就问大家税费是要加进去还是另计,结果就是我以为的问题,忽略了这笔费用。
看着同事隐忍怒气不发的表情,我的心情很是愧疚和不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不得不立即去打电话给客户解释并且把这笔款项收回来。
我料想到客户会恼火,也在打电话之前做了无数的心里建设,没想到结果还是到了我无法承受的地步。
客户没听我把话说完,就大声怒吼说我的工作不到位,这种事情应该提前说的,后面气愤上升为公司不讲诚信等等,我摒住呼吸听他发泄怒火,随后小心翼翼地道歉和安抚客户情绪,赔了二十多年来的道歉,说了有生以来做多的好话,最后,款是打进来了,但是客户再也没有在公司走过单。
为此,公司批评了我,同事的怨气我还需要去道歉,去不断安抚。
而这一切都是“我以为”惹的祸。如果当时自己能够确定下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见兔而顾犬未为迟也,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时刻铭记,才谓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