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麻理惠的整理魔法是透过外在空间的整理,平稳地迁移到内在空间的整理,着手解决内心真正的精神问题。笔者尝试整理了一下午,没想到整理到半夜,尤其感觉自己的前半生状态不清爽。
01
我历来有整理犯怵拖延综合症:
单身狗的时候,工作居住环境就很容易脏乱差,有了家庭之后,娃妈专职带娃,整理家务经常由我来做,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整理。
效果甚微。
比如有一天,我们被家人Diss说:
看你们家里乱的,要换了我们,不吃饭不睡觉,也得先收拾好,东西乱摊着,不齐整,怎么睡得着觉。
岳父是个非常爱整洁的人,虽然从领导位置退下来了,每天的着装净面依然让人感到他对自己的要求,立落齐整的起居习惯,每天早起后晚睡前,或者在用餐完后,都会把房间打扫整理一遍。
这种对整洁的保持从很早就有,老婆说,小时候一知道爸爸出差要回来了,妈妈马上带着孩子们把房间收拾整理好好的。
岳父让我联想到身边的几个领导类人物,他们都有着极强秩序感。比如我最熟悉的朋友L。
L算是我的第一个哥们儿,我们从高中一直到现在保持相对密切的交往。
L是我修道时的兄弟,我们一同修道,他离开修道进入社会比我早两年一些,现在是一家智能化教学平台的部门主管,年收入大概几十万,我没有细问过,但是近两年他全款几百万买了两套房子,应该薪资不低于我的估计。
和我同是来自农村,但是L有着勤快整理的好习惯,我们共处一室两年多,他总是把房间书桌打扫得干净整齐。和他在一起,我总是被提醒这个东西没放回原位,那里又乱扔垃圾了。
那时候,我总觉得他的提醒太多余了。直到大家都结婚生子,混事业后,他把工作和家务总能两者兼顾,而我空有一番心灵修行的情怀,事业家务马马虎虎,于是越来越反思他所的口头语“秩序感”。
这是我对整理与人生状态的大体印象。
02
为了整理,还是跪了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整理外在空间,就是对心理空间的整理,我很早就有这样的感触,但是落到实际生活中的时候,总是没有持久的行动力。
然而,今天突如其来的一场体验使我学会了整理。
说“学会整理”有些夸大,确切说来,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连续清理三四个小时,而且清理的效果能达到娃妈的行动水平
——我经常拖了几遍地板,结果就像没擦过一样,而老婆至少能做到,让人明显感觉地是擦洗过的。
昨天下午,老婆在写作,我把旅行归来后的衣食住行用品大致清洗了之后,坐下来环顾四周,心中又升起“太乱了,怎么才能收拾干脆些”这些碎碎念……
我想起书架上有一本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我向来认为整理就是个人成长习惯和主动改变的意愿问题,在这个事情上谈技巧一定都是忽悠人的,但是屡整屡乱的失败经验,让我不得不跪,找来看看吧。
翻了第一章,大概四十页,我对书中讲到整理的两个重点有感触:
一是丢弃,也就是断舍离原则,丢弃不同于收纳理念,越收纳越会堆垃圾,丢弃将保持清析的“人生什么是必要,什么不是必要”的生活状态。
另一个是按物品类整理,不要按场所整理。
虽然麻理惠老师的书中还有很多内容,直觉告诉我可以行动了,先行动了再继续学习。
拿出笔记本,简单列一下,我们的大小物品可以分成两个大类,孩子和成人。
在孩子项下,有学习用品、玩具、书本、手工成品、手工材料……
在成人项下,有厨具、办工用品、工艺品摆设、书、手饰、衣服被褥、护肤品……
说干就干,我叫上大娃,提议收拾玩具文具用品,他正在摆弄小乐高,还问我,不知道他的某个零件丢哪去了。
我借势诱惑他,只要你跟爸爸一起收拾整理玩具,咱们就能找到,咱们把所有房间的所有玩具文具,书本纸笔全部找到,集中到客厅地板上,你想要的小乐高也许就找到了。
大娃想了想,勉强答应了。我们开始动手,不到十分钟,丢在卧室、厕所、厨房,每个房间各个角落的大小玩具还有玩具收纳箱盒都回笼到了客厅地板下……
一片狼籍。
文章开头的图片就是原图处理过的,必竟图文需要有基本的美感。
老婆从电脑桌上起身看到了我们堆放满地的玩具、箱子、袋子,微微吃惊,
“老婆别怕,我学到一个整理魔法,按物品归类,正在尝试”,老婆听了之后,鼓励并肯定:
太好了,非常好。
03疯狂到第二天夜里四点钟
近两三个小时的分类、归纳、丢弃,玩具和文具学习用品重新放置了一遍,客厅明显整齐了,老婆表扬说,还真是魔法整理。
晚饭过后,老婆陪孩子睡下,我把整理玩具时挑出来的一些日常用品类似遥控、针线、夹子、闹钟、手表、各种摆设等等四盒子小玩意儿,再进行分类归纳丢弃,卧室里放杂物的角落也清爽了很多。
清理完小物件,再把洗手台的毛巾架子重新布置,放上牙膏、吹风机、剃须刀这些,我打算洗完碗,编排第二天公号图文后上床休息。
结果,十分钟的洗碗活儿,我洗到了夜里四点钟:
经过近三个多小时的折腾,脏乱的厨房终于被我擦洗整理了一遍,这个战果并不值得一提,普通家庭的日常保持可能都要比它清洁整齐有秩序。
对我来说,重要的不在于结果的优良可差,而是这个整理擦洗的过程很投入:
一是,在整理的时候,我仿佛没有了时间概念,我本以为过去了一个小时而已,看表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到了夜间四点钟已近清晨,比预期多了两个多小时。
二是,这次比往常的清理工作更爽快更流畅的体验。我想到了曾经一段教会修道时光的日常清洁,“假如那时我也有现在这种清理的快乐感觉,也许现在仍然是一个修道士”
的确,我很少体验到整理的快乐。
比如我提到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会花近一个半小时来打扫每人房间以及分配的公共区域,六七个伙伴住复式的三百来平米居民楼房,因此清理的区域实际并不大。
每周另有一次大扫除,大扫除就会搭上大半天的功夫了,房间的各个角落,每个窗户、花盆、栏杆、一尘不染。来自香港的导师按照近似日本那种“马桶水可以喝”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我是一个听话的修道士,对导师的指示,全盘接受,比如:
祈祷精进的时间,专务精进,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对于团体其他成员间的勾心斗角,我完全不上心,伙伴儿们还特别颁发给我一个称号“缺心颜子”;
对于清洁卫生这事,我也一直按照导师传授的精神去做:我做,不是我在做,是神与我一起完成。导师的精神并没有错,其他如佛家修行也有相似的禅语: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讲得多么清楚,我心中有所疑惑,百分之百的清洁和百分之八十的清洁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如果花二十秒钟能洗去手上百分之八十的污垢,为什么非要为了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污垢,花上两分钟的时间而浪费水呢……
可能是先天性格因素,可能是后天家庭养育问题,更有可能是个人修行不够,无论如何,团体的那段清理工作,我比较勉强,觉得浪费时间做着同样的事情。
然而,今晚刷新了以往我对清理的直观感受,整个过程更像是乐趣,不再像以往的被动:
总是徒有清理房间之后的憧憬,好不容易行动起来之后,又很快就陷入一种“忍受”的过程,坚强看到整理清洁的结果后,才有一点儿成就感。
04
洗不掉的污垢就像过去生命状态的灰蒙蒙
从十二点多到四点,这三个多小时中发生了什么。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又像两个女人逛街,本来只想看一看,可是三看两看之后,一大堆的打折商品抱回家。
我打算简单地洗碗,将整理清洁告一段落,然而,洗碗的时候,感觉水池需要清洁一下了,水池擦洗后看到台面油垢太多了,台面之后再到墙壁……
看着墙壁上滴状、线状、块状的黄垢,我心中升起一个声音:
老婆形容得没错,我每天看起来总是灰蒙蒙的。
以前我觉得灰蒙蒙是说我不注重个人卫生,此刻,这墙壁上、灶台上、地板上的污垢,我仿佛一下子理解了老婆说的意思:
从外在的形象到行为上的拖沓怠惰再到内在的阴抑情绪,我虽然知道需要清理,可是行动不起来,或者如上所说,行动之后,很快热情消散了,并且劝自己说:何必那么一尘不染呢?
我一边擦洗黄色油质的污渍,一边想到这眼前的情景正是我的三十多年来的生命状态,就像是洗不掉的污垢,不是洗不掉,而是不想洗,一星半点想洗的打算,通常也没有变成洗的行动力。
有一个故事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我清洗整洁的意愿。
故事大概是实录一个农村贫穷家庭的孩子,后来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这个孩子像正常的贫穷家庭一样,没有什么教育资源,没有社会竞争优势,
若论特殊的地方,他有一个单身母亲,母亲辛苦工作除了供给她们母子俩生活必须,另外做到的就是总把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
故事告诉大家,是母亲的良好的整理习惯给了这个孩子最好的教育,形成他处事条理认真等等好品质,使他最终成功。
这个故事,使我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数十年如一日的灰尘满地,假如在那些过往年月中,父亲母亲有过一天把房屋庭院彻底整理一次,也许清新的人生感觉会促使整理第二次、第三次,进而让他们改变怨天尤人的模式……
我并不是怪罪家庭环境造成我的邋遢凑合,其实,我看到的是自己的责任,我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印象?像我一样糟糕,从来不曾整洁过的成长环境吗,不要重演。
心理学有一个房子投射测试,让人想象一个房子,想象那个房子当中有什么……用这样的测试推知受测者的心理健康人格状态。
我想,一个人对房子的认知,对房子所有的印象,和他成长的最初经验有关,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把外在空间不断内化到心灵的过程,清新透亮、秩序感的空间形成一种象征,这种象征被意识捕捉熟悉,大概是“心房”的雏形。
05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扫天下的人没时间一屋屋扫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有这样几句话,点明了整理的目标,同时也是阻止人彻底清理的原因:
用杂乱的感觉蒙蔽真正的问题,整理过后,房间处于整洁状态,自然会触及自己的心情和精神内在,而之前极力逃避的问题,不管是否情愿,现在都必须着手解决。
麻理惠从问题的角度来概括,表层问题是房间脏乱,深层问题是内心逃避的另一些人生问题。
我觉得房间是一种外在空间,而内心的问题状态,也就是人的心灵空间、内在空间。外在空间是物理空间,而内在空间是由情绪、关系、知识、价值、精神构成……
麻理惠的整理魔法是透过外在空间的整理,平稳地迁移到内在空间的整理,着手解决内心真正的精神问题。
我想到一个朋友D,他大概算得上是反面案例:他不整理房间,就直面问题,整理内在空间。
D比我要小几岁,现在三十左右,因为在团体中过于个性张扬,被其他成员妒嫉,于是有人别有用心的在长上面前口舌他的是非长短。他认为修道是务实,对修道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不屑一顾。我们大概同一时期离开修道。
D的不屑是真的不屑,不是像我这种“缺心眼子”的不屑,他看破不说破,我其实看不破。他头脑很灵光,对任何新事物一学就会,情商很高,年龄虽然最小,却最受长上器重。
在一家公司做了两三年外贸电商,D单干开始谋划创业。我不知道他的公司具体利润,只听他说前年市场不好,亏了七百多万,去年又补回来。这数字在大公司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高中毕业,白手起家,操盘几百万流水的公司,至少算得上草根群中优秀人才了。
D的最大的特点是做事情不拘小节,当然粗中有细,他只细在关键处。我前两年到过他的家中一次,他仍然像以前一样,没有家居整洁的概念,就像以前他在团体中的时候,总被伙伴抵毁卫生打扫不干净,袜子乱扔,只要花给他养,肯定枯枝黄叶。
说D是个反面案例,他反着来,一般人要先整理外在,才有理清能量整理内在。当然,D能够直接整理内在空间,应该是天生内在空间发育良好,比如D从小很被父母疼爱,D的安全感足,得意失意,他的生存焦虑值要低很多。
D驾驭房间的零乱,在零乱的房间上冲浪,而不是被零乱淹没。他这类型的人每天的整理的直接是内在空间。心净自然凉,喧闹零乱的外在环境并不妨碍他的思考。
我相信每个人的身边还有更多的人不是从外在的房间整理而发家或者改变的。在这一类人当中,他们一定十分清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逻辑漏洞,扫天下的人不可能天天扫每一屋。
我羡慕D的才华,也许这正是如此,我认为自己也有“大丈夫不拘小节、扫天下不在意扫一屋”的魄力,这种自以为是恰恰成了我被零乱房间淹没的原因,如今还是回炉重铸,一步再一步走比较稳妥。
06
外在空间的整齐是一个起点
无法代替内在空间的温度
你走进到陌生的房间,虽是坐客,些许的零乱让你感觉放松,你没有觉得主人轻视不在意这次会客,相反,有时你坐客的房间可能收拾得非常整齐,你非但没有感到被重视,反而感觉不放松。
这是因为内在空间涵容着外在空间。外在空间因为秩序化给人以规则,那么内在空间的力量表现为温度。
前段时间和两个好朋友相聚,他们夫妻二人因为生了宝宝,暂时与父母同住帮忙带孩子。姥爷非常爱干净整齐,即便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了地上孩子掉了茶汤饭渣,也要拿起扫把赶紧打扫,朋友说每当这个时候,她简直要爆了,想摔筷子走人。
假如姥爷打扫的时候,是面带笑容,接纳的状态,那么朋友肯定是另一种感受。一个房间整理的再有条理,假如缺少了感情的温度,住的人也感觉到冷冰冰或者是隐而未发的对抗情绪。
同样是整理的行为,我们帮助孩子享受这个空间,还是满足自己的洁癖偏好,这是自我与利他的区别。
换句话说,作为主人,你收拾出一个齐整的空间之后,你自己舒适,时时关注谁弄脏了哪里,这是服务于自我,如果家人、朋友、访客,在这个空间也放松,你的整理才有温度,而服务于他人。
相对来说,外在的空间还算容易整理,而内在的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凭心感受。
作为父母的我们都想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这个外在的空间、外在的家只是帮助孩子建造内心那个稳定的“家”,那个家是物理空间到血缘关系再到非血缘关系的蜕变。
希望你给自己这样一个空间,整齐而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