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能多大程度的影响一个人?
表姐小晚幼年丧父,留下襁褓中的弟弟和没有多少谋生技能的姑妈。好不容易挨到初中毕业,因为成绩不理想,够不到普高,在职高和就业之间选择了谋生这个更实际的出路。几年以后,随着劳务输出热潮的新起,小晚去了国外打工,12小时的轮班制,靠着年轻的体力和对生活不服输的心力,赚钱养活了一家人,还把两层楼的泥房变成了三层的砖瓦房。寥寥数语的经历,是少年的辛苦。苦尽甘来是故事的常态,但生活却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蜕变。
也许是在国外几年不想让家人担心,报喜不报忧多了,某日尚在读书的弟弟说她在国外味道死哦,总是发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听闻诧异的我回答:那总不能天天发哭的照片吧。
本以为这只是误解,后面才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
年轻时没有太多谋生技能的姑妈,日渐习惯了低保和女儿的照养,加上年龄渐长,高血压高血脂等等毛病逐渐找上身,更多了一个休养生息的理由。小晚的劝慰是,只要妈身体好一点,让我少操一点心也好。即便如此,姑妈还是三天两头跑医院,对于亲友医生多运动多忌口的劝说置若罔闻。
太懂事的孩子,只会遭遇来自家人没有界限的索取。在小晚打算回国的那年春节,姑妈当着一家亲友的面对她说,再给我做几年。温柔的话语说着最刺心的话。毕竟在国外打工的收入,足以给家庭维持还不错的生活水平。如果是一般的父母,恐怕早就对长年在国外打拼的子女心疼不已。而姑妈,似乎只想着自己的生活可能不能像以前那么滋润了。
或许这样的常态,已经让小晚习惯性的付出。身体不好更是多了一层对母亲照拂心的体谅,而这也成了母亲借题发挥无止境索取的依傍。家境如此,姑妈的吃穿用度在农村尚属中上,如果说新衣服金银首饰只是女儿的孝心,那也无可厚非,子女总希望父母生活好一点。接下去的某些事情确让旁人也觉得为何有这么不体恤子女的父母。
回国后,靠着积攒的钱和贷款小晚开了一间超市,希望借此开始新的生活。这时候的姑妈看到别人买了保健按摩器,一万多,觉得对自己身体很有用。借了钱也要买,还说是女儿说的,她想要觉得好就买,钱女儿会还的。女儿和妈妈的位置已然互换,小晚成了那个无限宠溺妈妈的妈妈,而姑妈成了不懂事的女儿。
借着身体的由头,听闻还想买跑步机。这次,小晚拒绝了。理由是连出门散步都喊累。如果真想跑,农村的路那么大,怎么不可以跑。
犹记得某天和小晚一起出门,路过便利店,她停下车给母亲买饮料。即便嘴里抱怨着母亲的身体并不适合喝这种饮料,说不听,却还是用行动做着妥协,像极了对付不了熊孩子的家长。当时,我只是说,也是被惯的。
无原则的妥协,换来的是日渐不自知的依附。一旦小晚稍微拒绝,让姑妈多注意点身体,姑妈多半痛哭流涕,前一秒还在说自己命好有这么个女儿的她,可以开始哭诉自己命不好,身体不好有什么办法。父母对子女天生的道德绑架,运用的炉火纯青。
结婚生子的小晚曾说,有一次姑妈和女婿哭诉交代以后要养她,供弟弟上学的。她们这样的情况也没办法。小晚说自己现在看到她这样子表现心里就发毛,感觉就像吸血鬼一样。或许这也是她不断迁就妥协的原因,我只是看到一个自以为的弱者,用她的弱去绑架了别人的人生。现在,连女婿的情分和女儿的责任都混淆是非,害怕这饭票开始反抗。索性开始新一波洗脑。
表姐自愿吗。生为子女,总是希望父母过得幸福,尽可能的照佛吧。只是那个合理的线,也绕不开人性的贪婪和需要经营的智慧。
为什么这样还是离不开他们。因为那是家,是你在外艰辛会给你一点温暖慰籍的地方,是可口的饭菜,是幼年的欢笑,是最初体会人生的地方。面对出生学习培养的人,有人被驯养,有人在挣扎反抗。喜欢的作家晚晴曾说过,如果你不读书不学习,你能接受到的三观全来自你周围的人,你的父母、你的亲戚、你的邻居。想要跳出去,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更大的世界,不断接触不同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的改变自己。
面对这样的家长,最好的做法不是迁就妥协,不是被一顶道德帽子捆绑住手脚,而是尽可能的成就自己,你越优秀受到得影响才会越小,也越有可能在他们年迈的时候为他们遮风挡雨。而不是在羽翼渐丰时就被重负压垮,在刚刚结果时被过早收割,最终只能在井口的天空盘旋,成为矮矮枯荣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