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
可以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尽管我们常常思考,却总是忽略其真正的内核。
人们拒绝经典的理由——枯燥无趣?
你是喜欢看《阿衰》还是《格林童话》?
你是否曾经热衷于看网络爱情小白文、霸道总裁爱上你,而不愿意耐下心来看一看《红楼梦》?
你是否整日要用好几个小时刷新朋友圈,读所谓的公众大号里的文章,却不愿意去沉静下来,读一本真正有思想的书呢?
你总听人说:“经典好啊,流传了这么久,是智慧的精华。”可是,你就是读不下去。因为:仿佛,经典总是太老套,又太无趣。总是讲求太多的意义,读起来又需要太多的思考。
我们总是觉得生活太辛苦,何必拿这些无趣的东西折磨自己呢?
于是,淹没在快餐文化中的你,仿佛吃了顿大餐,头脑却依旧感觉饥饿,心中满是彷徨、困惑与不解。
经典——让时间慢下来。
在《思考,快与慢》和《直觉》这两本书中,都提到一个类似的观点:人总是更倾向于简单直接的思维。
慢思考是不符合我们生理喜好的。难道因为这一点,我们这辈子,就都无法逃出直觉的控制吗?不是的。
快思考,是天性;而慢思考,是可以习得的。
其实,所谓的快餐文化,那些信息泡沫会随着时间流逝,迅速地消亡。
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的“林迪效应”: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这就是经典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都是具有长半衰期的特点。时间自有偏爱。经过了历史长河泥沙的打磨,经典——只会越来越瑰丽,绽放独特的光彩。
经典,总有一处动人心弦!
就我大学所读的专业来说,我们上的几乎所有课,都围绕着经典作品来展开。汉语言文学,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从古至今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还要接触更为广阔的外国文学。
自称热爱文学的我,看到那浩如烟海的经典,充满着新奇,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像我们每一个新中国的孩子,你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但却很难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诚所感动。别提感动了,更多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你所有的考试都要考这一个科目,而格外的愤恨这两位。
有些文字,曾用血泪书写,感动了一个时代的人,却感动不了你。
有很多诉说,脱离了特定的时代,就缺失了大部分的意义。
那我们还是要阅读经典,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智慧,你不懂,只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而人们却偏偏容易忘记。不同时代的伟人,都在重复一件事情:读史看今。往往就是那些看似无用的大道理,曾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我们读文学,应该先了解历史。我们了解地越多、越详细,我们便越能还原当时的情境,也就更容易理解文字中,那些文字背后曾经折磨人又助人成长的困苦。
我们读文学,读历史,还应该读心理学。你只有了解心理学,你才能有更广更深刻的视角去看待你曾经以为理解或者一直不解的一切。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读社会学,经济学。只有掌握了底层规律,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基础知识框架上,搭建更合理的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代一代人,用智慧浇筑的宝典,你怎能不爱呢?那些你觉得枯燥的,便是你还未接触到的领域;那些你觉得矫情的,可能正是那个时代的温柔;那些你觉得傻里傻气的,正透着作者最朴素的真诚;那些你觉得描写得磨磨唧唧的,正是那些背景衬托了人物的美好呢!
精进,从阅读经典开始!
你可以不喜欢一部分经典,但不要完全拒绝经典。
从你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尽量拒绝无用信息的干扰,你的心绪会平静很多。
古往今来,那些杰出人物,多是:
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
人生精力有限,我们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真正热爱的地方。
阅读经典,拓展生命的宽度,随着先贤智者的脚步,活出自己生命的100.0个版本。
只要你肯读,经典一直在那里!不离、不弃。
更多关于《精进》的书评请看:《精进》的书评(总目录)
我是与你一起读书的信徒,期待你更多地关注。
文|升腾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