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样的,算了,不跟你说了,你不懂!”有多少人在交流的时候,说着说着就沟通不了了,觉得别人不懂你的意思,对话就无疾而终了呢?
我看到内容组分享了一本书:《靠谱: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讲述了三个小方法:遇到了“小白”、用数据“撑腰”和假设性思考,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达到完美沟通。
遇到了“小白”
很多时候我跟我爸爸讲学校里学生和家长的事情,他总是听不明白,然后我讲我的观点,他讲他的观点,最后变成了我俩争论不休,互不理解,对话停止。
于是我就在想,为什么我能跟学生讲清楚,而跟作为大人的爸爸讲不清楚呢?其实是我以为他知道,实际上他只是听说。学习了费曼笔记法,我思考了和爸爸沟通的方式。
01.我深知上课之前要写教案备课,甚至要写出老师的提问,假设出学生的回答。那么,我能不能把要跟爸爸讲的事情像备课一样先写出个1.2.3.4点呢?
02.备课按什么备?按教学大纲,备目标备重难点。那么我给爸爸要讲的事列出提纲后,得分析语言够不够简洁,目标够不够明确,语言是不是流畅。
03.备课要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想说的事备好了爸爸就能听懂吗?按照爸爸的思维方式给妈妈讲一遍,如果妈妈能听明白,那么跟爸爸沟通就没有问题了。
后来,跟爸爸谈工作,再也没有唇枪舌战,反而时不时会擦出思维的火花。
用数据“撑腰”
那天报了一个基金课程,最开始的一个老师讲的,都是大量的名词解释,操作理论,听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想知道买什么基金,什么时候投,投多少,如何止盈止损等等。直到来了一个大神,带着数据分析,让我听懂了课。
举个例子:如何根据大盘调整定投资金?
大神先用理论解释了一遍:如果上证指数的平均点位在3500左右,我们可以把3000~4000点的区间作为定投的基准点位,在这个区间以上,我们少投一些;在这个区间以下,我们多投一些。
讲完了,听不听得懂?会不会投?显然还是一脸懵。
于是,大神丢了一组数据,秒懂,大神就是大神。
理论与数据结合,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听众是不是更有兴趣聆听?
假设性思考
当问题得不到正面解决的时候,能不能反着推?数学问题里常用这种方法:假设等式成立,会得出什么结论,是不是产生了与命题相符的答案。
如果你看到超市某一个货架前被围得水泄不通,你会去围着吗?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也许是其中一个食品免费品尝,
也许是在赠送五折优惠券,
也许是有明星来代言产品做宣传,
也许是发生了争执……
这些假设,再结合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判断符不符合你来超市的需求,还有没有必要排队凑热闹,不难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