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曾写过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小海蒂》,描述在阿尔卑斯山附近的一个村庄有一个小女孩名叫海蒂,虽自幼失去父母,却凭着乐观、活泼、天真、善良,给村庄带了无尽欢乐,也让孤僻不苟言笑的爷爷开朗欢笑起来。
记得少时读罢《小海蒂》,虽不尽懂得生活该随遇而安,乐于知足,但却莫名的被书中小海蒂纯真善良的举动所牵引感动。至今,犹记得海蒂对小动物们生命的关爱,亦记得海蒂对失明老奶奶尽心的帮助。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此——故事少却繁琐复杂,语言少却华美赘言,一切都在真善美的生活细节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今日又读罢韩国作家金响二《月亮知道》,更觉儿童文学的简洁纯真之美。
相较《小海蒂》,《月亮知道》篇幅短小,故事事件较集中,剧情冲突也不几经曲折。虽同写地方风俗风情,《月亮知道》语言也更加简洁清浅,常以“河水潺潺”、“狗尾巴草摇曳”、白云飘飘等寥寥数语白描勾勒全景,即便在全书情节最激烈的几处,比如松花直面英纷父亲死亡时,突然联想起奶奶有天也会离世,随后钻进奶奶的被窝,嗅着那独有的奶奶的香味拥眠入梦的夜晚,也只以“烟囱后的斑鸠在咕咕咕咕地叫着”结语;比如结尾处父亲终于不再执拗于奶奶巫女的丢人现眼,决定与奶奶共同完成祭拜仪式,那内心的百转千回,也只以“风一直在吹,爸爸的眼睛还是盯着铁丝网外的天空”完成这最激烈的心理斗争。
但是这些简洁清浅的文字,反而能让我们少却文字复杂多变的探究,不胡乱找寻文字外在的多重意蕴,却拾着一条直通内在心理体验的捷径,那斑鸠的咕咕声不就是我们童年最美的回忆吗,只不过对于不同经历的我们,也许该换成知了声声或是鸡鸣哒哒;那铁丝网外的天空,就是对团聚归来的企盼......
“远远的天上飘着一片云,
小牛仔在牛棚里哞哞地呼唤着妈妈。
云儿想着妈妈,慢慢走;
云儿唱着故乡,慢慢地飘......”
文中松花与小黑狗的相遇,小黑狗丢失后松花誓不放弃地张贴寻狗启示,以及后文小黑狗机敏救助山上晕倒的松花等情节设计,又以纯真的视角,还原了儿童对大自然一切生命的平等热爱。
这世界从来不缺乏美,谦卑的低下头,万物皆有它的天真纯美。
英纷的父亲,十足的酒鬼,醉后常常打骂妻女,英纷的母亲不堪忍受,不得已逃离了家乡,远离了儿女,于是英纷便没日没夜地深切思念母亲,好不容易与母亲的相见,最后也被父亲的打骂拆散,痛恶便由心而生。企盼死亡也许是最恶毒的咒怨,英纷无数次在心里猜测只有父亲死亡,才是与母亲常伴的唯一可能。于是乎,父亲真的意外死亡了,英纷却没有意料中的欢兴顿足。那是曾让英纷远离快乐幸福唯一的恶棍酒鬼,那是曾让最爱的母亲浑身是伤的罪人,而这一刻,那再大的伤害,再重的棍棒也抹不掉,打不走“父亲”一词在英纷心里最重的分量——不愿相信,泣不成声,埋怨自责......
是的,月亮都知道,那隐藏的爱,那恨中的爱,那吵闹中的爱,那离别的爱,即便白昼不见,那闪着皎洁光芒的月却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