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戴安娜.洛克曼的《掌握三艺》之轻松在家教育的文章,犹如涌入一道亮光,而这一“经典教育”的尝试也是我近几年想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困囿于当下国内教育体制与现实处境,迟迟不敢迈出这一步,但看了美国很多“在家教育”的案例与成功经验,觉得这一模式有利于摆脱现行应试教育的“机械性”与越来越趋向的实用主义、功利性教育的弊端,而让孩子回到“人是什么”的整体性思考中。
无独有偶,美国目前已经有200所高等院校做出决定,不再强制性要求大学入学考试,而是通过学生的高中学习成绩、论文、才艺等能展示学生才华的材料来综合考察,正如一位大学的负责人所说,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你是谁”“你的优秀在哪里”“你以后想干什么”,远比单一的考分更有用,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不是工业时代主要是为了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与技术性管理人才。
美国的教育是在经典基督教教育基础上,逐渐分化,后来完全被实用主义教育取代,其目的也是应对社会就业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但这一平均化教育弊端已在近几十年凸显出来,作为补充,目前美国“在家教育”已达230万人,这些学生有很多进入美国名校,这也是这些先行者在践行美国“回到根源”的社会呼声,世俗化对美国各个方面的侵蚀,已经让很多家长与社会有识之士做出了“纠偏”的努力,先是教育、随后是基督教社区重建、保守主义文化的回头以及政治的转向,这都有利于传统价值在一个社会中的彰显以及“山上之城”的灯塔再度燃亮。
戴安娜也是“在家教育”的践行者,她有两个孩子,目前在做“经典学者”网站。
美国经典基督教教育发展自古老的希腊-罗马世界,后又被西欧和美国的殖民者改进;涉及掌握三种基本技巧,以使学生能探索抽象观念的深层含义,从而影响社会。
这种“本源的”经典教育,我在本月25日结束的“文学-才艺学习营”中做了“语言写作与表达”实验,让几个孩子围在一个导师的周围,以引导式方式,来进行阅读、讨论,并用了柏拉图《斐多》来还原苏格拉底临死前就“灵魂的存在”与学生展开的辩论,如果学习被看作一条道路,通过对抽象概念如真理、良善、和美的探索,就会通向更高的目标。我们对学习者的期待是,这样的经典教育能带来高贵的品格和优雅的行为。
这次参与“暑期学习营”的孩子共6人,从8岁到11岁,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也有“在家教育”的学生,他们学习背景不一、性格各异,但都聪明、开朗、好动,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这些孩子在自由与针对性提问、讨论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或者有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与“机械性标准”答案,所以要用自己的语言与图像来描绘文字场景、诗歌内容等就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逃避、转移,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反对、搞笑等日常话语中,不过,到一个月快结束时,这些孩子已经适应了这种教育模式,他们的潜质也在不断发挥出来,孩子们都更明确了自己的梦想,将来要成为音乐家、艺术家与折纸高手,这些都是激发我们学习原动力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真善美的源头,我们为何要赞美与感恩,我们是谁,世界是什么?我们如何与他人协作、如果增进友谊与怎样才能服务于他人,让生命更有意义,从而摆脱游戏、动画、手机与无聊感。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李泽锋小朋友,他是从深圳来到我们的“学习营”,他在自己的总结中写到“一个月的美好时光”,刚来第一天还哭鼻子,第二天要找熟悉的小朋友,无法进入20分钟的阅读中,第三天已经慢慢适应课堂,后来还要自己写小说,到20天时已经不想回家,想开学后还继续留在我们的“经典课堂”上学,他最后几天已经喜欢上绘画,在看完《梵高星云》后,已明确自己将来绘画的人生方向,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改变。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创作、思考的潜能,我们需要把他们带入环境、氛围中,而语言、思想和演讲,是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很好方法,而且这一技巧很好掌握。
正如戴安娜所言,经典“三艺”的古老定义是:三条路的交叉。三种技巧里,每一种都代表一条路。每条路都能达到终点,到达我称之为“充分掌握”的那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选择了《诗篇》、《箴言》、《诗经》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选篇,这些古老的诗歌、格言可以塑造孩子的心灵,同时也是对“意义”最好阐释与品格的塑造。因为真正的经典教育一向是关注意义,让孩子们背诵、用《诗篇》对比中国古诗学习修辞方法,然后进行讨论和对意义的诠释,尽管后一项对他们有难度,但可以打开他们的思维,增进思辨力的训练,这也是我在把家变成教育实验、激发孩子们创造力所看到的异象,为未来造就独立思想的艺术家、音乐家,这不是没有可能,一切在于我们对孩子的信心,就如一粒芥菜种般的信心,也有移海的能力。
耶稣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路加福音17:6
好在欧美2000多年的传统传承与经典教育模式早已开出了一片灿烂的思想星河,我们不妨借鉴,跟随先贤脚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