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物》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作者试图讨论的一个问题即人到底是社会动物还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指导下的动物,如何在潜意识和理性中进行选择,以至于在选择后让人真正回归自己的本性。布鲁克斯通过虚构罗伯和朱莉娅的出现以及他们爱情的结晶哈罗德的成长变化来说明,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对之后的人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哈罗德的出生到基本的启蒙教育都处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母亲的循序善诱使得他变得更加健康,情商更加的丰富,相应的智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间,埃丽卡却不得不面对无异于单亲的家庭环境,加之整个家族在很多问题上的浅视使得埃丽卡养成了相对极端的性格。这些就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他们之后的行为是受理性思维的影响大,还是受到感性情感的影响大,在一些实证数据和布鲁克斯先生的虚构逻辑中,冲动、不确定性基本上使他们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出现差异性大的表象。
关于理性和感性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理性更好,觉得理性才能体现自己的成熟稳重和学识积淀,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感性直觉判断的精准度,因为通常来说我们是不可能掌握所有判断的前提条件,很多时候选择只是挑选我们认为风险小的一面而已。人终究是要回归感性的,这是自然地规律,因为人也属于自然中的一部分,这也与其社会属性不相冲突。当哈罗德老去之后,他的感性情感越来越多,似乎变得更加的多愁善感,这其实就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必然的抉择。倘若人更多的是本能,那么它很难在被称之为人;倘若人更多的是理性,那么他就近乎于机器人;倘若人更多的是感性,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人。
关于爱情婚姻
这段时间有一个很火的连续剧叫我的前半生,有人认为贺涵最后爱上罗子君是不对的,一是罗子君是唐晶的闺蜜,二是他和唐晶在一起十年也是一种背叛,其实更多时候,爱情就没有道理可言,不仅仅是多巴胺的提升,而是一种感觉,舒服,安全的感觉!无所谓时间长短,无所谓美丑,这是潜意识的一种选择!一直认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最好状态就是做自己,无论说话做事可以忠于内心,可以简单直接的表达,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强加自己很多东西我不需要成为对方想要的那个样子,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爱上是因为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要把谁改变成另外一个自己!所以女人在婚姻中首先要有使自己安全幸福的能力!我可以让你养我,但我不需要你必须养我,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只有内心安全舒服,才能更能体会幸福的味道!
关于选择和事业
近年来,我们过多的强调理性认识和理性主义的结局,但似乎人变得比以前更加冷漠和无情了,更多的是竞争和利益,似乎人与人之间除了这些很难再有其他的东西生成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职场没有朋友,只有同事,而我们内心都渴望有一个像唐晶那样的朋友。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在社会中谋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断采取了所谓的理性主义策略,通过所谓的社会规则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他们却不愿意去为改变那样的社会规则而努力。慢慢的,是的自己和他人被强制理性,使得对于友情,事业追求,对于梦想等的热情慢慢的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变成了一种奢望!我们很多时候又在说对工作要有兴趣,我们羡慕匠人精神抖擞但匠人精神的背后就是一种感性的固执!所以所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其实最应该建设和调动的是员工内心对工作事业最原始的热爱与兴趣!
关于孩子和教育
一个人在家庭中感觉越安全,就越有可能勇敢地冒险去探索新事物!马来西亚幼儿教育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内心小孩,它是所有人在幼儿教育时对环境的一个反射,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比如说父母对分数学习成绩要求过高,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对分数领导的评价很在乎,甚至会对自己的孩子施加同样的要求!如果父母很恩爱,家庭和睦,事业有追求,则孩子的内心小孩是安全感十足,他就会更会去爱和被爱!小孩的依恋类型因父母的表现模式会呈现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紊乱型。如果父母没有很好的与孩子交流,或是难以有融洽的情绪体验。他们的孩子形成了认为必须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心模型。他们学会了不依赖他人,再大一点时,这些孩子表面上似乎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独立与成熟。但事实上逐渐表明,他们并不会跟朋友和成年人发展亲密的关系。他们忍受着更深程度的慢性焦虑,在社交中缺乏信心。矛盾或紊乱型的父母通常都是喜怒无常,他们这一分钟还在,下一分钟就不见了。他们可能在一个小时内过度干扰孩子,然后又冷漠地疏远孩子。这些孩子难以建立稳定的工作模型,他们会同时有奔向父母和逃开父母的强烈愿望。更大些时,这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令人担心。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威胁,而且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这种压力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内心安全感建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