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说《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巅峰时期,魔幻现实主义一直是马尔克斯的标签,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更喜欢的都是他不那么魔幻的小说,与世诀别的《苦妓回忆录》,青涩的百年孤独雏形《枯枝败叶》和这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薄薄的一小本,几万字的中篇 ,这大概是马尔克斯读起来最不累的一篇小说,也大概是马尔克斯读起来最糟心的一篇小说。
70多岁的上校参加过千日战争,作战英勇,二十岁就当上了上校。他等待“军功奖”,已经等了五十六年,为了维持生计,他几乎变卖了家中所有的东西。他妻子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儿子也在一次斗鸡中死去,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信守承诺,寄来养老金。但是,上校的这种等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成了绝望的等待。
短短几万字,写了一个上校一生的等待。这个十月之前还有无数个类似的十月,这个十月以后或许还有不知道多少个这样的十月,时间在他身体上留下痕迹,却不能让他往前再走一步。残酷现实,战乱、贫病、丧子,官僚的贪腐不作为,上校的自尊心,写得并不用力,但是轻描淡写还是的真想让人挤出两滴泪来。
如果你也苦苦等待过什么,但它却一直没有来,而你知道自己还会一直等下去,你就会明白等待的滋味。我讨厌等待无论人事,无论好坏,当你面对未知总是充满期待而又不安,等待就将这个过程无限的放大,让你眼看着时间以某种痕迹在你心里划过,你甚至还不知道这等待是否真有结果,然而这世间大多的等待都是无疾而终的。这是一个让人读来很难受的故事。贫穷,但坚毅、体面,握着自己最后的尊严,信永远不会有,但一个等了几十年的人,漫长的等待中死神或许会比信更早到来。美人总会迟暮,英雄也会气短,比这更糟的是正好还被贫穷扼住喉咙。
上校也可以不等待,就像妻子让他去卖钟、卖鸡,但他做不到,他注定要等待,他的尊严就是他的底线,人在贫穷的时候还要保持尊严实在是一件为难的事,而结尾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 “吃屎。”上校所指望的未来,抚恤金似乎永不会来,斗鸡则得看运气。但恰恰是尊严,让他相信这两者,于是不断逼近饥饿和死亡。
漫长的雨季,无聊斗鸡的民众,政府的不作为,在那片土地上还有很多“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它们都在等待着,守住最后的尊严。就像马尔克斯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的“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