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自尊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1、依赖性自尊。所谓依赖性自尊,是指依赖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依赖性自尊让人渴望别人的表扬。比如,演讲的时候如果观众反应强烈,我们就会很高兴;如果观众没有反应,我们便讲得索然无味。再比如,有的学生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表扬他,他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或者不屑一顾,他就会难受,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依赖性自尊让人把生活的动力归结于别人的看法。比如,就业时,会倾向于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选择伴侣时,主要考虑别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欢。
依赖性自尊使人把对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比如,如果考试成绩比别人高,感觉很好,反之则很糟糕。
几乎没有人不具备依赖性和比较性的自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无视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这是人性使然。
2、独立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即不依靠他人的看法,自我产生的自尊。
拥有独立性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判是根据自我的标准。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学习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尽管别人对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终内心的尺子是由自己来衡量的。这样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时,不会和他人比较,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我进步了吗?我是不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幸福?
相对于那些总是喜欢得到他人的肯定、害怕批评、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依赖性自尊水平较高的人而言,那些独立性自尊水平较高的人,乐于接受批评,乐于结交挑战他们、帮助他们找寻真理的“对手”。
独立性自尊水平较高的人的生活动力主要来源于寻找“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关心什么?我到底想怎样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
依赖性自尊较强的人,容易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别人已经走过的路,甚至用机械的工作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扬。而那些独立性自尊水平较高的人,喜欢跳出固定的模式,选择别人未走过的道路,这当然不是说他们从不选择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前提是他们真的喜欢。
3、无条件自尊。无条件自尊使个体处于很稳定的状态,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来源于自我的评判,根本不需要对自尊进行评价。
无条件自尊水平较高的人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既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较,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
例如,写一本书,依赖性自尊较强的人,会和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动力来自于他人的赞扬和肯定;独立性自尊较强的人,满足感来自于自己写作水平的进步,由自己来决定书写的好坏;而无条件自尊较强的人,写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当有好的想法时,希望能用书呈现出来。
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是自尊发展的三个阶段。依赖性自尊是最初的阶段,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正在经历阶段;独立性自尊属于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而无条件自尊有点近乎“圣人”,也是自尊的最高境界。
自尊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自尊,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通过他人的看法来了解自己;然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懂得和以前的自己进行比较;最后,如果独立性自尊足够强,我们进行到自然而然的存在阶段。很多人到50岁的时候,才真正懂得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寻求肯定;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45至50岁才是自我实现的最佳阶段。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消除依赖性自尊,而只要独立性自尊或无条件自尊。别人表扬我们时我们就高兴,别人否定我们时我们就伤心,这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独立性自尊或无条件自尊不是一夜之间获得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精力、自我有意识培养、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反复前进的缓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