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苦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今天我跟说一说这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影片。
剧情简介
故事一开始,由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这个退役摔跤手在办公室里赢了一场摔跤比赛,点出了他曾经是全国冠军。阿米尔·汗就是那个主演《三傻大闹好莱坞》和《额滴个神呀》中的印度著名男演员。
马哈维亚迫于现实退役,他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为印度在国际比赛中赢得一枚金牌,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可是事与愿违,马哈维亚得了4个女儿,他觉得自己这一生的梦想不会被实现了,于是那些金牌和荣誉奖章全部都被尘封了起来,直到有一天因为一次意外事件他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
然后他跟妻子恳求要一年的时间训练女儿摔跤,两个女儿从此就不必做家务了,专心训练并被严格控制饮食。一方面因为村里人的嘲笑,一方面因为辛苦,两个女儿并不愿意为了爸爸的梦想买单,于是开始各种顽皮反抗,为此马哈维亚甚至剪掉了她们钟爱的长发。
终于因为女儿们溜去参加邻家女孩的婚礼,爸爸与女儿的矛盾激发,当女儿们抱怨爸爸的时候,新娘的一席话改变了她们的想法,“我宁愿有一个这样爱我的爸爸,也不愿意14岁就嫁给一个陌生男人,一辈子与锅瓦瓢盆打交道,就这样相夫教子过一生。”从这里开始,摔跤就成为了女儿们自己的选择。
之后就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开挂拿到全国冠军,顺利入选国家队,在姐姐入选国家队之后,教练的训练方式和策略与爸爸教授的不一样。姐姐融入了新生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爸爸产生了激烈冲突,但之后却屡失金牌,最后又在爸爸的协助之下,一举拿下金牌,成为世界冠军。
我想说的
这部电影遭到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哈唯亚的教育模式,不少人担心很多家长会在看完电影之后对自己的儿女进行“虎爸虎妈”的教育模式,让下一代承担当年那些未实现的梦想,这就很像我们说的,有些鸟很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一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但我们仔细看片中的爸爸,他跟这些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曾经飞过,他是全国冠军,他了解摔跤,这就比很多父母高出一截。
第一,他是在发现女儿有摔跤天赋之后才开始对她们进行训练,并没有一味地蛮横将自己的梦想加诸在下一代身上;第二,他有跟妻子商量让她跟自己统一战线,一个家庭的教育只能有一种声音,要不然孩子会无所适从;第三,他给自己也给女儿们设定了一个一年的止损期,片中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但是我猜想应该是如果一年之后孩子们还是没有摔出什么名堂或者没有真正爱上这项运动,他应该会终止。
有人说摔跤不是女儿的梦想,是爸爸的梦想,但是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在年少时期就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甚至于我们长大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当片尾的时候,爸爸说出那句“你是我的骄傲”的时候,女儿热泪盈眶,我不知道那些抨击这部电影的童鞋,如果你最孺慕的人对你说出这句话,你的眼泪会不会掉下来?
女儿们不想摔跤各种调皮捣蛋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位爸爸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女儿。
但是当影片借新娘之口说出那段话姐妹俩主动起床去锻炼,到姐姐在输掉第一次比赛之后问什么时候再参加第二次的时候,摔跤就不仅仅是爸爸的梦想了,也成了女儿们的救赎和人生期望。
我觉得影片最后的那场夺冠比赛设计得十分巧妙,因为教练的小阴招,爸爸被关在了小黑屋里面,这个时候的女儿是独立的。有人说在比赛过程中,女儿全程都在找爸爸,也就是找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比赛指导。
其实我觉得这很正常,如果是你参加比赛,你的家长说了要来的却一直缺席,你心里会不会嘀咕一下。在比赛的要紧关头,女儿是自己选择了赢5分的那个动作,最终赢得了比赛。
所以,一开始的确是爸爸想摔跤,女儿们那时候还小,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到后面摔跤不仅仅只是爸爸的梦想,也是女儿们的梦想。
这部影片为什么这么热,这不仅仅说了家庭教育和体育竞技,还代表了很多的文化和观念。
比如在最后那场比赛,如果女儿夺了金牌,那不仅仅只是一枚金牌,更代表了一种声音,就是女孩子也有不弱于男生的能力,女孩也可以。
其实还有很多的看点,比如马哈维亚怎么在妻子不允许做鸡肉的情况下为女儿补充营养(他们应该是素食主义者);比如怎么在卖鸡肉的小贩那里拿到便宜价;比如女孩子不允许和男子摔跤,但因为有利可图主办方又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比如体育局是怎么贪腐,连一张摔跤垫的钱都不愿意为有潜力的出;比如在姐姐入选国家队之后已经不认可爸爸的教育理念,在跟爸爸的摔跤比赛中,爸爸输了;比如在国家队发现姐妹俩偷偷接受爸爸的教导时,马哈维亚是如何声泪俱下保护自己的女儿等等。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你走进电影院的电影。
~END~
结束语
其实真正骇人听闻的虎爸虎妈还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即便在背负着上一辈的梦想和期望,也是稳步前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的。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也许你会想唱一首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