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这是第三遍读这本书了,我有了比以往更深的感触,并多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从小我在电视中听到的阿富汗,是一个战乱频繁,生活窘困的国家,脏乱的街道 ,飞扬的尘土,以及臭气哄哄的难民营,是我对这个国家的想象。但在作者的笔下,曾经的阿富汗有着令人羡慕的美好,而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父亲之间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开始的。
作者笔下的阿米尔,儿时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但内心却十分渴望爱。作为一出生就没有见过母亲的孩子,父爱对于阿米尔是那样可贵但又难得。虽然小小年纪的阿米尔会写出非常精彩的故事,也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肯定,直到他赢得了一场风筝比赛。也是在这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从此“失去”了自己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
作者笔下的哈桑,是内心那样纯净,正直善良的孩子,对待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即便在主人的心灵深处,他仍然是一个低人一等的哈扎拉人,他的善良和忠诚让人心疼,也是他悲剧命运的开始。童年的岁月里,哈桑陪伴阿米尔一起玩耍,带给他很多快乐,他真诚的欣赏和崇拜阿米尔,鼓励他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作家。而全书一直久久萦绕在我耳旁的,是哈桑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想起便忍不住湿了眼眶。
当哈桑为了帮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追回最后那只风筝,被阿赛夫等一群坏孩子强暴和侮辱,阿米尔在背后偷偷的目睹这一切又选择了悄悄离开,他和哈桑的感情就此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阿米尔赢得了父亲的爱和肯定,然而,哈桑被伤害这一悲惨不堪的经历,让年少的阿米尔心中再也无法快乐起来。他不敢再面对自己亲眼看着哈桑被侮辱的愧疚与自责,最终他选择逼走了哈桑。
战火纷飞中,阿米尔最终跟随父亲一起,来到了美国生活,他在这里读书,工作,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爱人,而父亲也长埋于美国这片土地,一切似乎都很平静,关于阿富汗的很多记忆渐渐远去 ,直到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一个电话到来,再次唤起了他内心痛苦的记忆。阿米尔回到阿富汗的土地,并得知了让自己难过的消息——哈桑已经去世,而另一个让自己更加无法接受的事实是——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是父亲与他仆人阿里的老婆的私生子。阿米尔在痛苦与悔恨中最终选择了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父亲,也为了对自己内心的救赎。他历经劫难,差点丢掉性命,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暴力残忍的阿赛夫的手中带走,并希望给他幸福的生活。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当阿米尔为了带走索拉博,在与阿赛夫的搏斗时,虽命悬一线的他,却感到了自从1975年以来的第一次心安理得,于是他放声大笑,感到心病痊愈。我想,这是因为阿米尔终于成功的实现了自我救赎,关于童年的阴影,在他的心中第一次被驱散。
我敬佩阿米尔,虽然年少的他为了得到父亲的爱,选择了背叛他与哈桑的感情,但那时的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如果不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又怎会一直背负自责与愧疚的枷锁,最终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文中的风筝是一种象征,儿时,它象征着阿米尔一直追寻的父爱,也象征着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关系。成年后,风筝象征着阿米尔所追求的人格,象征着那条成为好人的路。最终,他追到了心中的那只风筝,成为了自我期许的人格健全的阿米尔。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正在追寻的那只风筝,也许是亲情,爱情,友情,也许是事业与名利,也许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但是没有什么比内心的坦荡和健全的人格更为可贵。也许我们曾经年少无知,或一时冲动,但只要我们心中仍然保持善良与美好,我们仍然能成为自己心中期许的那个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阿米尔一样,勇敢追寻自己心中的那只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