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老铁聊天,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说中国人的音乐素养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均水平呢?”
他淡定的说:“也就是钱柜的那种水平吧!”
这个答案真的是让我呕出了一大口鲜血,但还不得不佩服他回答的如此形象、明了、又真实。
什么是音乐素养?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
看到这个解释以后,我就更坚定音乐是一种语言的说法了,按照学习汉语来说,我们要先学习认读拼音、生字,然后学习造句、语法、标点、写作,之后还要接触美文欣赏和文学史。
这样看来,音乐就是语言,音乐素养就是基础知识。
对学习音乐的人来说,不学习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会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无法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可以简单明了的解释为他是一个会唱歌的音乐文盲。
总结一下我之前的音乐课,基本上每周只有一节,周期拉得很长,上周上课的内容在一周以后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这样算来,一周上一次课,每节课四十分钟,一学期断断续续在音乐课上的时间也就12个小时,这还没有除去音乐老师有事然后改上数学课的时间(这里我们不谈论音乐老师是不是真的有事),这样乐观的计算下来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最多最多才接受264个小时的音乐训练,更别说什么1万小时定律了。
事实证明,现在的学校早就都被归纳在功利标签的教育体系中了,音乐与语、数、外相比是十分渺小的,根本受不到重视,学习音乐的途径不外乎就是各种各样的乐器培训班,这些多以琴行为主,但这存在着很多短板。
第一:在老师方面,认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用在乐器演奏教学上,他们要求“短平快”地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琴技的进步,哪里还有时间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素养?
这种想法容易产生演奏能力与音乐素养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它直接表现出学生识谱速度慢,识谱错误率高,对音乐内涵不能领会,致使练琴效率变低,学琴周期拉长,压力增大,兴趣消失。
第二:在家长方面,忽视音乐教育规律,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一味要求老师赶进度、赶级别,致使老师只能舍弃音乐素养课程的教学,即使考级通过了,也只能停留在会弹两三首曲子的水平上,其他的一概不知,什么都不会。
So,在这样的音乐教育下,只会产生了一大批能演奏的工匠,更别说还有一些没有上过乐器培训班的人。
由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那个朋友会说中国人的平均音乐素养会处在ktv的水平了。
那么为题来了,是谁拉低了中国人的平均音乐素养?
同志们,绝对是高考啊!不然我们的音乐理论肯定都是66的。
哈哈,玩笑归玩笑,但我们必须深刻的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