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云: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意诚则心正。
人的种种行为表现,皆出于意。从来都不存在“无意而为”。一切都是“有意”。
因为,意有“意识”也有“潜意识”。那些“无意而为”的“意”,就是“潜意识”。所以,永远不要为自己所谓“无意”犯下的过错找借口,许多看似当下“无意”,但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种下了那种“意”,即潜意识。
所以,我们应当非常小心我们自己的念头。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意识是潜意识“晚生的一代”,就是说,意识是从潜意识里发展出来的,比喻比较恰当的是,意识是座冰山,而潜意识是冰山下的海洋,深不见底。人类的意识(认识、思想、观点、观念)是受生活的不稳定(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等)影响的。
心理学家还认为:人的行为70%受潜意识控制。
由此看来,我们的“意”真的是很复杂的,我们种种表现,种种习气,种种情绪,就是这些“意”在捣鬼,而且我们至少70%的“意”不被控制,怪不得有时我们稍注意,就会说出过头话,做出过份事,说出做出后马上又觉得后悔,这都是“意”造成的。
可能也正因此,古人才如此地强调,要“诚其意”啊!
佛家认为:众生的迷、悟、升、沉之业都是由意识所造作。
因此佛家讲身口意三业:
身之孽业:杀、盗、淫.
口之孽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之孽业:贪、嗔、痴.
《三藏法数》指出:“意业,即意所起之业也,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即意恶业也;若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即意善业也。”
把其中意业中的贪、嗔、痴视为三毒:
贪,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瑜伽师地论》中将贪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
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佛家也将之归为人的根本烦恼之一。
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云:“诸烦恼生,必由痴故。”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将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因此,佛家更看重“意”,儒家特别强调,人要“诚意”,那么佛家强调要“净意”。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中指出“净意业”的法门: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贪嗔痴),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在对待“意”方面,佛家显然做得更彻底些!但前提是,你得信佛。
当然,对于世间之人若要修身,做到“意诚”也是很不错的了。
如何“意诚”呢?
首先是“毋自欺也。”怎样做到不自欺呢?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臭就是臭,香就是香,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什么就是什么,心安理得,如是表达,这就叫做“自谦”,当然这里的“谦”通“慊”(qie四声),意为满足之意。
这很难做么?这真的很难做!生活中我们常常就是难以分清好坏美丑,有时是真分不清,有时是故意分不清。常因种种原由,而无法如实表达。
这就是接下特别强调的“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才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
毕竟,“诚于中,形于外”,发于内心,显于外形,你的内心藏不住啊!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他人看我们,如见肺肝然啊,装是装不来的。
《中庸》里也强调: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对自己没看过的、没听过的、不知道的事物,总会保持着审慎、敬畏的心态,因为本来就是有许多事情,你是是看不到的,不要以意为自己看不到、听不到,就认为不存在,就认为没有人关注我们,就认为天不知、地不知、鬼神不知、没有人知,就可以肆意妄为,所以,君子一定要保持慎独啊。
慎独,是儒家思想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难就难在这里!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独善其身,也能洁身自爱,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境界想想都很高。
可怎么慎独呢?
儒家对此有相当多的论述,但在我看来,慎独,就是意诚,意诚,就是慎独。一个独字告诉我们,不要外在监督,自己全然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专注、专一,不受外在诱惑,只关注于内心,自然就做到了慎独,一如佛家讲的禅定,禅定者,必然慎独,必然诚意。
也即前经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就是慎独、意诚。
说得再明确些,明德至善,以仁德为根本,为人处世,心安理得,即是慎独:
当以德润身,心广体胖,心安理得时,即是君子诚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