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河南驻马店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女子在斑马线上被撞,无人施以援手,一分钟后遭二次碾压。此事引起舆论热议,很多人愤怒地痛斥人性冷漠、世风不古。
回看短短一分多钟的视频,最令人痛心之处,无疑是倒地的女子在第一次被撞后近一分钟的时间里,还曾挣扎着抬起头,有求生的渴望,但多辆汽车和20多名行人路过,无一人伸出援手,以致她遭遇了另一辆汽车的二次碾压。这样的事情的确令人痛心,也很容易让人对世道风气义愤填膺,让人很自然地把问题归结于“人性冷漠”。
正如伏尔泰说的那样:我不赞同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因为,很浅显的道理,所谓的三低三俗,不过都是主观设定的概念,这世上,大概就从来没有谁是高雅、谁是低俗之分。
如果你亲眼所见,也有可能只看利弊决定,你害怕躲到远处,也有可能正在录像发朋友圈,告诉某某你正在事故现场,以后出门一定要当心飞来横祸,却也呼呛几声:那人死的很可怜,围观者竟是胆战心惊不施以援手,社会就是如此冷漠!
这世上我们不缺同情心,我们有太多的利益纠缠,救还是不救取决于个人是否昧着良心。
也不单是此事,当年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人们异口同声地鞭挞“人性冷漠”,一些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人们谴责的也是“人 性冷漠”,“人性冷漠”似乎成了一切类似问题的通用解释和共同靶心。这样的解释和抨击在逻辑上当然很直接顺畅,但也有明显的硬伤。
比如,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故事,有见死不救的司机,也有蹲在街头给乞丐撑伞的女孩,有绕道走开的路人,也有给老人做深呼吸施救的年轻护士,仅以某一个或某一类非常态化事件就判定当今“人性冷漠”“世风败坏”,立不立得住呢?如果罔顾局部和整体、量和质的关系,仅仅看到一段令人见死不救的视频,就得出“人性冷漠”“世风败坏”的结论,那改日看到一段急公好义的善举(事实上类似的善举经常能够看到),是不是旋即就要作出“人性向善”“社会充满温情”的判断,推翻此前的结论呢?
人性的善与恶是一个复杂的伦理命题,绝不是单凭某一具体事件就能轻易定论的——尽管有的事件会令人内心震撼、心生怜悯乃至无比愤慨,有的事件会令人心头一颤、暖意融通乃至欢欣鼓舞。再者,人性的善恶也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引导和培育。这就是我们常说,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讨论类似见死不救事件,应该洞穿“人性冷漠”的苍白表层,抵达制度改良的更深层面。
见死不救的背后未必只是冷漠,其间有没有因救人而被讹诈的担心,有没有假如在救人过程中自己安全和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焦虑(冲到马路上救人存在被撞的风险),有没有因救人被家人斥责“多管闲事”的顾虑?……人皆有恻隐之心,也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就像你可以不相信,不喜欢别人说的话,但你永远不能让人闭嘴。但是很多人却跳脱出来,生怕自己错过热点,往往成为了高级黑,说实话,动不动说人心冷漠的人,这样的媚态极其恶心!
我不是个愤世嫉俗的人,相反,那种动不动说别人人心冷漠的人,我越来月认为是偏激的。但除开愤世嫉俗,我想,至少作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有一种同心理的姿态,而不是用力过猛的批判或赞美,反而黑了一些淳朴的人们!而这样的人,却在生活中占据着绝大多数!
围观的力量在今后越来越强大,我想,会救那女子的也只有一种人:穿着拖鞋,苍穹之下举目无亲之人!因为没有利益纠纷,也不怕生死。因为,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在此也奉劝那些高级黑:正拍他人命不长,哪天自己归来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