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的学习主题是“计划”。很多人都为了做一件事而制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计划,但是很多事反而是因为自己制定可计划而导致失败。海比特法则四:弹性比僵化更有价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通过设置计划表来制定弹性的计划,防范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易仁永澄老师提到了我们在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很多痛点来讲解我们计划失败的原因。计划里的痛点有哪些呢?首先是不知道养成计划到底是为了什么?其次是明明做了很详细的计划但是总是失败。第三是自己死撑着去完成这个计划,第四是知道应该设置弹性计划,但是关于这个“弹性”,自己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计划,确实是大多数的是失败的,从来不讲究弹性,总是一棍子打死反而影响了自己的计划执行导致计划的失败,例如自己设置计划去做一件事,但是中间如果有一天自己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严格完成就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对于计划的背离,导致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或者怀疑或者因为这次失误养成惰性,最终导致整个计划没法贯彻到底,我自己曾经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因为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或者是逼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累更别说什么兴趣了,从而导致自己的计划出现相应的挫败感。
在今天的学习中,易仁永澄老师首先让大家把自己想要养成的习惯写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这个习惯养成来设置相应的计划。做事如果不遵循规律,就会造成反复试错的情况,所以计划的设置要遵循相应的规律,习惯的养成就是行为习惯克服改变阻力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习惯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反抗期:大约5-10天左右,在这个阶段需要投入极高的注意力和精力去训练,因为前几天失败的话自己以后更难执行和完成,所以前几天要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来调整,做一些极其简单和轻松的要求,有弹性的去做。②无聊期/厌倦期:大概7-15天的时间,鉴于这个阶段比较无聊,那就试着让习惯的养成变的有趣,增加乐趣。③挑战期:形成习惯化后,自己相应的对自己每天的计划执行相应的拔高,做出一些挑战。老师根据自己的30天早起计划给我们做讲解,具体到每一天的标准到底是怎样的,并且给了我们自己用了四年的时间养成的习惯的反馈规律的图来帮助大家更好的设置自己的计划,更好的完成和执行自己的计划。
其实我想今天的课程或许很多人都是有困惑的,虽然老师给出了具体的计划设置模板,但是就每个人的情况而言应该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吧,比如对我自己而言我最初想要养成的习惯是严格要求自己,我把它当做是一个元习惯,但是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在想通过老师的课程我似乎应该做出一些调整,比如把我的核心习惯调整为六条元规范里的积极主动/刻意训练,因为感觉自己如果一直再继续按照“严格要求自己”去执行的话有点牵强或者难以“自圆其说”的感觉,而且老师在第二天的点评里就对我提出了觉得“弹性比严格要求更重要”,今天关于计划的主题就是要强调弹性计划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更加冲突。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应该调整一下自己对于核心计划的内容要做出一些调整了。
其次,老师拿自己的计划给大家做例子进行讲解,但是对于很多同学而言自己的核心习惯可能是元习惯或者说很多习惯的选择不是很准确或者说自己的衡量标准很难界定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去设置这个弹性计划呢?因为自己没有赶上今天的正常课程所以也没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我想大概很多同学跟我有一样的困惑吧。当下我我能做的就是调整了。重新调整自己的核心习惯到底是什么,然后根据核心习惯选择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表层习惯,根据这个确定的表层习惯来量化自己的弹性计划,设置相应的标注,来完成自己的计划。
老师还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奖励这件事会伤人”。老师主要是针对如果做一件事总是有一些外部的奖励来驱动,就像是外部动机驱使一个人去完成事情一样就会很伤人,这样就会弱化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而一个人的内在动机一定要学会保护,过度的外部动机会伤害自己的内部动机甚至导致自己内在动机的丧失。所以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自我决定。
今天的作业老师布置了一个问题“自己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的认识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就是让自己认识到了弹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一直以为习惯的养成就应该设置一个严苛的标准,就是要养成“坚持—每天必须做到”这样子才能真正的养成习惯,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找到了自己以前计划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给自己充足的弹性去适应和调整这个计划执行的过程,从而导致了自己计划的失败,这样的计划除了增加自己的挫败感没有其他的益处,所以计划一旦制定了就要去执行,在自己执行的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弹性,帮助自己更好的执行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