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所事事的学生,有些是整天在睡觉,有些是两眼无神、了无兴趣,首先是研究学生,不研究学生就没法找到有针对性的措施。
有些学生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这个改变了就比较难,有些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低落低迷抑郁状态,找到原因相对要好改一些。
在学校里没有一点兴趣,没有一点意义,没有一点价值感,或者是他对生活的态度都是这样,或者是他的心思在外面,在其他的事情上,或者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来学校应付差事,或者是基础特别差,想学也学不会,干脆放弃,或者是晚上在家里通宵达旦玩游戏,白天里没有精神,还有一种是完全没有自我,处于不懂事的状态,人生和生活还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还没有找到方向,不仅什么也不学,而且还爱捣乱。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分析,然后针对性的解决。
凭经验判断,大部分学生都属于基础差,希望渺茫,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没有信心,没有成就感,所以对学习没有兴趣,感觉学也没有用。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的老师也是这样认为,感觉他七门学科八门学科总分才考了七八十分,即便学了也考不上高中,将来也没有什么出路,所以没有办法指导他在这里学习,强要求他学习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痛苦,如果老师认识到这个地步,那么问题就很难解决了。甚至于老师想:这样的学生,如果在家里面干点其他的,应该比在学校里更好一些,这就更难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认为这个时候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的问题,究竟学生在学校里是应该学什么的,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我们肯定以后,再去思考差学生在学校里究竟学习什么东西。
改变这个学习观和学生观,可能在思想上对学生就是一个改变,在心态上是一个改变,如果我们满脑子是应试教育是分数和成绩,看到这类学生在学习上一无是处,必然不容易看到他存在的价值,也不容易给他以希望。
其实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的东西太多了,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的习惯;与同学交往,培养合作的意识;在交往中赢得同学的信任,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和老师相处时,懂得尊重和感恩,将来走到社会上,与自己的老板和上级交往,就有了这方面的素养;在听不懂的时候坚持不放弃,培养一种抗挫折的能力;在重重困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虽然现在学习倒数第一名,将来走向社会不一定谁发展的更好一些,这是一种对人生的坚定信念。
当孩子这种精神状态改变时,老师在给予帮助,就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儿,找到自己要的生活,去充实自己在学校的日子;七八门课程不可能每一科都非常厌恶人,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就可以稍微的学点知识。
另外上前面几个老师提的,给他找一些有关课外书,可以去看一下,如果字体写的好的,可以给他买个字帖,让他去写,或者是喜欢绘画的,给他买几本画,也可以和家长结合,让他发展一下某方面的特长,还可以给适当的体力的劳动或者是服务性的工作。
而做这些的时候,关键是对生活有希望,对个人有希望,对人生有希望,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