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观众公认的昆汀的一部处女作,名字叫做《落水狗》。
在其海报的最下方写了这样一句话:Every dog has his day。
这句话我将它理解成“宿命”,同时还让我想到了两部电影,一部叫做《狗咬狗》,另一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罗生门》。
为什么会说到这两部作品呢?
因为和电影《狗咬狗》一样,这是一部关于内战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部依靠多视角和多重叙事结构取胜的影片,不仅仅探讨了人性,在结构和形式上也可以说进行了非常精妙的组合,昆汀的这部作品,其实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影片《低俗小说》的一个雏形,他是一种形式和叙事结构上的探索,同时,也是昆汀摸索寻找个人风格的一次重要的尝试。
在影片的开头,昆汀将本片所有主角全部搬到台上来,演绎了一场关于“逃帐”的戏码,在这场戏码里,我们看到了六名强盗的生活常态中的一幕,也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和说话方式、行为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掌握,我们得以对这些人物做出更深一步的分析。
在这场漫长的情景对话中,粉先生应该可以说是第一个可以确认性格的人:狡猾、诡诈、自私自利。而在之后的剧情中也恰恰说明了我分析的是对的。
故事在讲述完关于“谁想逃帐”故事之后,紧接着上演的,就是一场公路戏码。
在这场公路戏码里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满身鲜血的橙先生,倒是手摇镜头所特有的快摇——利用镜头的不稳定性创造出来一种同样不稳定的气氛,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情绪渲染。
和这种情绪渲染镜头相似的电影还有《杀死比尔2》中致敬邵氏功夫片的桥段中所运用的快速推拉以及在影片《天生杀人狂》中所出现的幻觉画面与现实画面相交叉的平行蒙太奇。
在之后的剧情里,故事也并没有按照讲故事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和背景来将整个故事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中总共出现了三个较完整的小章节,分别为:白先生、金先生、橙先生,通过将这三个人的历史背景展现在观众面前,来让故事丰满起来。
这很像我在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罗生门》的叙事结构,《罗生门》通过樵夫、丈夫、妻子、强盗四个视角的多重视角来组织和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样的,《落水狗》也是这样的方式来构建故事的,而有一点不同的是,《落水狗》中的多视角叙事,是建立在镜头语言之上的,是客观且容易理解的。而《罗生门》的多重视角叙事,是建立在人物主观叙述中,是相对主观和复杂的。
这样的结构,使得整部影片变得复杂和有趣起来,不仅仅有戏谑和暴力,还有复杂的结构做陪衬,自然而然的使得这部片子的张力增强了。
在这部影片里面,橙先生应该可以说得上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人,影片里并没有给橙先生太多的戏码,相反,在很多时候,这个人物都是作为陪衬存在的。在六个人产生冲突之前,橙先生就已经受了重伤,奄奄一息了,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对橙先生起疑心,把他当做珠宝抢劫失败的警察卧底。
随着影片继续向前发展,故事发展到了橙先生开枪杀死金先生救了被绑架的警察一名的时候,我们才得以知道,原来橙先生就是那个怎么也没有找到的卧底。
而在之后,影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橙先生的故事,我们才算是真正开始明白橙先生的真正身份和目的,每个人的历史经历背景和身份都会影响个人行为和思想,同时,当前的行为和思想也是对过去所营造的戏剧冲突的一种主观解决。
在影片中,白先生和金先生的故事是我们所了解的,影片在此提供给我们相当于上帝视角一样的待遇,我们知道了三个人的历史背景,这是剧中其他人物所不知道的,影片展示给我们的,只是在这样的冲突下所发生的故事。
在电影里前半段,我们基本上可以先排除三个人:一个是乔,一个是艾迪,还有一个就是金先生,这三个人作为珠宝抢劫的主导者,是不会报警的。
那么,还有谁呢?粉先生和橙先生,以及白先生。棕先生和蓝先生已经死了,不加入讨论。
鉴于白先生和乔的深厚友谊,白先生的嫌疑非常小,同样的,粉先生自私自利,即使是想独吞钱财,也不会做出报警这么愚蠢的举动。
所以,如果有卧底的话,粉先生的嫌疑最大。影片在最后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只不过所有的DOG都已经落水了。
故事中所有的主角都是在进行一场没有胜利可言的博弈,而这种博弈本身就是灾难性的,互相猜忌、辱骂、拳脚相加,以至于最后两败俱伤,死于猜忌之间,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最大的讽刺,如果让我给这部片子起名字的话,我更愿意叫它《狗咬狗》。
在影片中所展现的关于暴力和辱骂的桥段,其实都是在隐性的将故事推向高潮而已,利用对话和平行叙事(平行故事)的方式,来完善整个故事的意识形态,虽然大量的对白和脏话让人很难去接受,但是正因为剧情和结构上的巧妙组接,才让影片中的这种表达形式变得有趣起来。
可以这么说,昆汀可能是第一个能让人把话痨定义为精彩和刺激的导演了。《落水狗》的成功,直接导致了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注目和资金,终于在之后不久,推出了最让影迷喜爱的影片《低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