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是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讲话。“教学做合一”是这所学校的校训,现在这五个字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依然被我们沿用。
要真正理解这五个字,须得理清几个关系:教学做三者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先生以“种稻”为例告诉我们,教学做三者不是独立或并列关系,而是融合一体的,围绕“学会种稻”这个目标所做的所有事情,讲解、读书等等,其实都是一个目标下的实践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知识通过运用生成智慧,技能通过操作得以强化,教学做统一起来为实现目标服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向内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向外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壁垒,将教育与广阔的生活融合一体,让教育教学拥有了无限延展性。
在先生眼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其实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的定位,就能避免让教学成为单向的传授或输出,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生成性因素充满不确定性,教师与学生间相互启发、影响是常见的,教师如能以学生为师,对学习而言更是一种双向的促进,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回望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继承与创新伴随着整个发展进程,这也成为对教育优劣的一种考量。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下的教科书》中提到,“教学做有三种标准判断它的好不好:(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作为生活现象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合一显然具备了这种力量!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手和脑真正“动”起来,当他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你能想象他们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吗?从传承到创新,基于学习,又超越学习,这个过程,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老师无法替代。所以,当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大潮中苦苦求索时,当我们面对教育问题深深困惑时,不妨回到原点,再读读先生的话。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穿透岁月,走过四季,你会发现,先生用毕生心力凝聚出来的真知灼见,是改变无数孩子命运的一束光,朝向这束光前行,我们都可以抵达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