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的怎么会失业?”
这是个很多人都会费解的问题,特别是老一辈更这么想。
以前我也这么想。再不济,大学毕业工作这么多年,找个糊口的工作总还是可以的。可在我35岁的时候,这个事情发生了,来的是意料之中,又是情理之外。更狗血的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人问津。
虽然也有企业联系我,但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岗位的匹配程度不高,用人单位的诚意也似蜻蜓点水。我成了尴尬的“待业中年”。虽然自觉满腹经纶,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但空有一身本领,英雄无用武之地。
细想下来,究其原因:现在大多的民营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当一个人在企业中有剩余价值时,是“花好稻好”。但花无百日红,一旦成为负担,也是分分钟处理的节奏。(除却国企性质的单位,从入职能看到自己的退休生活)
恰逢家里有房需要装修,让我暂时可以转移注意力。实践了回EPC一体化,体验了职场之外不一样的角色。(感触最大的是两点:行业混乱和诚信缺失)
但“四十岁失业”这个问题还是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暂时有父母,家庭给我的些许支撑,还没那么紧迫的压力,但是换做千千万的来上海讨生活的人呢?
首先“失业”是没办法选择的
就像拳击比赛中,对手猝不及防给你的那拳一样。可能真不是你不努力,确是世界变化太快了。如果前面的这15年,你是混吃等死的状态,那也就不要怨天尤人了。
现在一个流行说法叫“努力到无能为力 拼搏到感动自己”。虽然有点夸张,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然后说说为啥选“四十岁”说事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上有老,下有小 ,每月还有房贷”的年纪。父母已近暮年,很多可能生活都不能自理了,而小孩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正是成才的关键期。房产供了一大半 ,但大多数人是唯一住宅,断供就露宿街头了。
另外要提的是,这个时间点,以打工为谋生手段的大多数人,职业技能基本已经定型了,转岗或者转行已经不太可能了,尤其是技术工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这真是个致命的打击。如何突破重围,凤凰涅盘呢?
常规思路:向下游行业渗透
这是人们趋利避害最自然的想法,产能往下游推导,用空军打陆军。但这时的空军对陆军的优势又有多少残存呢。这个绝非上策,可能只适合勉强糊口。
改良思路:整合上下游行业
这个可以理解为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使客户得到“加量不加价”的服务。可能更适合有一定资源的公司。
坚守之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何的行业里都会有存活好的企业,基业长青不仅是因为它体量大,更是因为它专业。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分。对原来从事的工作进行梳理,寻找提供细分市场服务的可能。只有空白的地方,才更可能取得成功。适用企业,同样适用个人。
彻底转型:破釜沉舟
转行,但要发现市场的蓝海,这样才不会没开始就“嗝嗝”了。拿我所在的建筑设计行业来说:男的开饭店,开健身球馆,变身码农,女的开美甲店的,你能想到的一应俱全。有经营惨淡的,也有风生水起的,当老板关键是统筹能力要强。
另外,回首我们出生的环境吧,有什么可以往大城市捣鼓的,现在大城市最缺少的是新鲜的空气,可靠的农副产品。
同时也看看家乡的发展还缺少啥,将大城市过剩的产能外溢。既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造福了乡里,以前的大善人也不过如此嘛。
大佬们还憋着家电下乡呢,我们没理由瞧不起欠发达地区。我的很多挣大钱的“朋友”就跑贵州,据报道说:那边还是扶贫的重灾区,现在建立了“扶贫云”啥的。
如何将自己成熟的心智和积累的人脉结合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
另外,奉劝目前不得志的朋友:不要去打扰那些“脆弱“的人,更不要把时间去花在以前的酒肉兄弟上。
你有立锥之地了,别人才能看得到你。你都入土了,也就别奢望了,这就是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