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小区游泳池旁边的长椅上,碰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我问他几年级啦?是四年级学生。我说你这么活波,我一来就主动找我聊天,问我喜不喜欢游泳?有没有去过恒温泳池?在学校上课,你应该是积极发言主动提问的孩子吧?他的头摇的像拨浪鼓,说:上课我才不回答问题也不提问呢!我的老师说回答错了就要罚抄写。我有些惊异,又问他:你懂的东西挺多的,应该看了很多书吧?他点头,但很严肃地说:我都是在家里看的书,妈妈对我很宽松的。我在学校不会看书?我追问他:学校不是有图书馆、班级教室不是都有读书角吗?他的回答再次让我惊讶。他说,学校的书我和同学都不读,因为老师说每借一本就得交一片读书心得。我们都不傻,回家让妈妈买一本就可以免写读书心得。班上的书柜和书只是个摆设,还是家长捐钱买的书呢!我有些无语,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多么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在学校就不快乐?可笑的是我们还成天说要让孩子过上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孩子的本性天真善良,爱迪生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她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保护了爱迪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回答问题原本是互相交流,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还有发言表决免责权,一个孩子在自己的课堂发个言提个问还要实行追责纠错制度。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以致于成为了万物之灵。孩子在这样的课堂熏久了,他不再提问不再表达,他难道就会全盘吸收吗?不可能。孩子表面上是安静乖巧了,内心深处却厌学了。孩子不再主动思考,不再批判和质疑,不再好奇。我们培养的是不需要思想和独立人格的流水线上的产品吗?
想起早几天我去听一节公开课,主题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老师问: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体现了文华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老师大赞学生聪明。我当时作为一名听课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很开放很发散的答案。可以说明人生出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恋土情结;体现了中国落叶归根的思想;体现了文化影响持久性等等。我有些担心上课教师提问条件设置不严。结果全班学生没有第二个答案,一个模子里出来,都一语击中老师想要的答案。很难做到的整齐划一,却又被训练的如此浑然天成。眼前的这个小孩读到高中,估计也会达到这样的水准吧!我有一种悲哀的感觉,特别是想到自己的小孩也在这样的一条轨道上近10年了!我惊的后背发凉!
阅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对的时间空间里,孩子没有不喜欢阅读看书的。可以没有人愿意带着压力和任务去阅读。阅读的目的大多时候很单纯,那就是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认识一些不同的人,看一些不一样的风景。孩子是单纯的,他喜欢的必定是纯粹的阅读。我们大人总是希望通过阅读搭载写作、监督、积累等功能,让阅读简单问题复杂化,吓跑了孩子,赶走了一个多彩的精神世界。我喜欢阅读,但我同样不喜欢为了写论文而阅读。人是渴望自由的,特别是孩子。我们总希望尽快去修正和剪枝,让树形变得漂亮,让树干变的笔直。如果如我们所愿,放眼望去都是一种风格的树,我们会有成就感吗?如果未如我们所愿,小树并不愿意接受这种修正行为,我们也会很痛苦。给孩子自由,相信孩子。孩子就是一颗种子,所有的密码都在种子里,我们可以守护但不能改变密码。有多少人能静待花开?有多少人懂得教育就是唤醒,教育绝不是强加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