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就曾听说这本书,那时候正流行,以为是畅销书,便没读。但这名字让人新奇,更觉符合日本人气质,今又有因缘,重拾旧书。向大家推荐。用书中一段话开头吧,因为实在没法写的比他好了。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会十分在意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读到这里,想起甄嬛传里的眉庄小主,以菊花自主,住的寝宫也被皇上赐名存菊堂,性格温婉端庄,实则刚烈隐忍。记得皇上问她喜欢菊花的什么,眉庄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臣妾喜欢菊花的气节”。这气质像极了日本人,像刀一样刚烈,也像菊花一样高傲纯洁。而一旦受辱,被冤枉,过后便不会逢迎而上了。它有自己信仰和原则,也有不可妥协的地方。下面我就通过两个小片段来说说能够代表这菊花般的信仰和钢刀一般的特质。
——天皇,永远是对的——
日本对于天皇的态度,让很多民族惊讶。他们可以在战俘时破口大骂某个军官或者政府,但绝不会骂天皇。在日本人眼里什么都有个对错,但对于天皇,他们似乎有着自欺式的庇护。天皇为了战争绝食,他们跟随,觉得天皇伟大;战争失败,他们从来不会把失败归结于是天皇的责任。民众把天皇和军国主义分开,和战争分开。甚至认为天皇完全不知情。这种自欺式的庇护,让人不能理解。我想,天皇,大概已经不是一个权力或者国家的象征了,是民众的信仰,是比宗教还伟大的,不可侵犯的一片净土。这样的一个存在粘合着日本这个民族。天皇,大概是他们信仰的符号吧。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我想我们在影视剧里最经常看到的就是刨腹,仪式感隆重,哪种视死如归的气氛让我们瞬间惊叹,这个凶狠到制造杀害三十万民众的南京大屠杀,奸淫妇女以后露出猥琐笑容的民族竟也有这种气概?是的,我们的固有观念蒙蔽欺骗了我们,不能小觑这个民族,这个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几十艘航空母舰的民族。
日本人崇尚的英雄是那种拿着钢刀的勇往直前的勇士,而不是他们看来任何退缩的挽救。就比如说二战时期,美国把海军勋章授予麦肯将军,至于为什么授予,理由是麦肯将军在战争中把两艘免于击沉的军舰成功保护护送回了美国。虽然这位将军也击退了皇军。显然,日本认为就算授予军功,那当然是击退敌人了,挽救军舰的功劳怎么能和击退敌人相比?他们不能理解,美国人认为勇敢行为,就是去帮助处在困难中的人。倘若他能够让受难者获救,那么这就是英雄的行为。从他们拍的电影就可以清晰看出来他们的价值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
拯救于美国人来说是真正的英雄,但是日本不是。日本的英雄,就是视死如归,而那些谨小慎微的行为在日本人眼里是没有精神价值的。日本人的这一态度还不幸地体现在了他们对待伤病员或者疟疾患者上。在他们看来,这些伤病的士兵已经是废物,无法继续实践他们高尚的精神使命,因此日军的医疗服务十分缺乏,以至于不能维持军队正常的战斗力。他们认为,战士,要么战,要么死。
这种没有退路的英雄主义让他们崇尚不投降主义。他们的荣誉就是战死,战败回来,那是无法做人的,虽然活着也不如死去。所以,日本军人会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自己与敌军同归于尽,活着。我们定会认为这样的思想是军队灌输给士兵的,不是,在没有入伍之前他们就知道。这仿佛是大家不必言说而心领神会的铁律。在惨烈的北缅会战中,日军被俘者与战死者的比例是142比17166,即1比120。这样的比例是难得的,少见的。
这就是日本的耻感文化和美国的罪感文化区别,日本人认为投降就是受到侮辱,是耻辱的。而美国人认为伟大就是拯救,每个人身负罪恶,拯救才能稍稍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