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是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谈及饺子的一句话,出自北齐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笔下。
有人说了,你是不是当我眼花?颜之推明明说的是馄饨,哪来的饺子?
是的,颜之推说的是“馄饨”,但他说的可是“偃月”形状的馄饨。那么,“偃月”形状的馄饨,不就是饺子?
而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他那时,还没有“饺子”这一名称。
虽然当时没有“饺子”这一名称,但在颜之推的之前和之后,都已有“饺子”实物经考古发现。
在颜之推之前的时代,发现的是春秋时期的饺子:
1978年的考古表明,在远远早于颜之推的春秋中晚期的一个诸侯小国,位于今天山东省滕州市的薛国,国君们在生前就吃过饺子。
因为在薛国国君的墓葬中,挖出了一个青铜器,在青铜器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些白色食品。这些白色食品的个体造型,为三角形,边长约4-5厘米,内包屑状馅料。
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饺子。而且,这是我们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饺子。
由于颜之推身处北齐这样一个短命王朝,所以我们现在不容易挖到北齐的饺子。好在,我们挖到了距离北齐时间不远的唐朝的饺子。这一次,是在新疆发现的:
1959年、1986年,先后两次在新疆吐鲁番的唐墓中,挖出了盛放在木碗中的形如弯月的和我们现在形态一样的完整饺子。
所以,在颜之推之前和之后,都有饺子,只是在他之前,“饺子”的名称一直叫“馄饨”。
其实,直到今天,我个人分辨馄饨和饺子的办法,仍然是只看形状:大抵面皮包馅儿的小型面食,包得像颜之推所说的“偃月形”的,那是饺子;包得没有形状的,那是馄饨。我都分得如此困难,别说当年的颜之推了。
饺子到了唐朝,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牢丸。
唐朝有一个名叫段文昌的宰相,是个著名吃货。他家的厨房,叫“炼珍堂”,他出差时,还带着自己家的简易厨房,并且命名“行珍馆”。他不仅善于吃,还善于理论总结,把一生吃货的经验,都编撰成了50卷的《邹平公食经》。
为什么要说到他呢?因为老子英雄儿好汉,一代又比一代馋。这个吃货老子还养出了一个吃货儿子段成式。
就是这位小吃货小段,在自己写的著作《酉阳杂俎》中,详细记录了唐代的饺子——牢丸。
据小段的记录,他不仅吃过馄饨,还吃过“牢丸”。他吃过的“牢丸”还分为“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两种。
唐朝人为什么把“饺子”叫“牢丸”叫得那么难听?仔细一想,这个名称是有道理的。
饺子中的馅儿,被团成了丸子形状,然后又被面皮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我们从馅儿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像坐牢一样?
唐朝人的想象力,由此可见丰富。只是不知道他们在煮“牢丸”时,如果煮破了,是不是得叫“越狱”?
那么,小段吃过的“笼上牢丸”,就是蒸饺;小段吃过的“汤中牢丸”,就是水饺。
有人说,就面皮包着丸子状的馅儿来看,小段说的“牢丸”也有可能是包子。但是,如果“牢丸”是包子,那“汤中牢丸”何解?阁下吃过水煮包子?
有人说,“牢丸”也有可能是古人常吃的“汤饼”。但是,古人所谓的“汤饼”,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水煮面条。
有人说,“牢丸”还有可能是汤圆或元宵。但是,汤圆或元宵自古以来就是米粉制作的食品,“牢丸”则是古人明文记载的面粉食品。
所以,唐朝的饺子,就叫“牢丸”。
到了宋朝,为了和馄饨相区别,人们开始把这种捏成偃月形状,实为三角体、两角尖尖的包馅食品,叫作“角子”,宋人周密更是在他写的《武林旧事》中出现了“诸色包子、诸色饺儿”的记载。既然“角子”和“饺儿”都出现了,“饺子”名称的出现,顺理成章。
所以,“饺子”是在宋朝正式定名的。
宋朝的饺子,在制作方法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品种却得到了大大增加。在宋人孟元老撰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有“水晶角儿、煎角儿”。
个人认为,“水晶角儿”可能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水晶虾饺,而“煎角儿”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油煎饺子。
元明清时代,除了“角子”“饺儿”“饺子”的称呼以外,还多了一种称呼——“扁食”或“匾食”。
依据,则来自男人们都爱看的奇书《金瓶梅》。该书多处说到饺子,除了叫“饺子”“角子”之外,还叫“匾食”。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潘金莲在房中害热……做了一笼夸馅角儿,等西门庆来吃……”第六十七回:“那日玉皇庙、永福寺、包恩寺等都送蔬米,西门庆看着,迎春美设美饭完毕,下出匾食来……”
那么,宋朝人是怎么确定“饺子”这一名称的呢?换句话说,“饺子”这一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食品名称,从何而来?
一种说法,说“饺子”名称来源于我国最早出现于宋朝的古代纸币——“交子”。
这种纸币之所以叫“交子”,是因为它在买卖商品中具有中介的作用,起到了货物交换的价值替代功能,故名“交子”。
而作为食品的饺子,在宋朝刚开始时是因为其三角形的形状,而被叫作“角子”。因为“角子”与“交子”谐音,而“交子”日常使用更为广泛,是人们更为熟悉的名称,所以“角子”逐渐被“交子”取代;又因为饺子是一种食品,所以后来就在书写时添加了“食”字旁。
而且,饺子的形状,有点类似于古代的金元宝、银元宝。
既然名称谐音,形状又类似,所以用象征财富的钱币名称来命名这种食品,应该说不无可能。
但我不信。
因为我更相信“饺子”名称来源于“交于子时”的说法。
按照天干地支计时法,夜间的23点至翌日的1点为子时,又称为子夜,而子夜的12点,正是子时中间,是新旧两天的交更时刻。
除夕之夜的子夜,不仅是新旧两天的交替点,更是新旧两年的交替点。所以子夜的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之为“更岁交子”。
而且,古人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守岁到了12点整,就要吃宵夜了。这个宵夜,最初叫作“辞岁”,其实就是类似馄饨或饺子一样的面食。
这种类似馄饨或饺子的“辞岁”宵夜,因为是在旧年新年之交的子时吃,所以又称“交子”。传承时间一长,加之又是食品,因为就加了“食”旁,叫作“饺子”了。
所以,直到今天,至少在我国北方,还特别注重除夕之夜的饺子,“大年三十吃饺子”,已是传承久远的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