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不知道谁是大冰,也没听身边的朋友说过任何关于“大冰”的关键词。决定要写接下来的一段胡言乱语也大概是因为被书中的“江湖气”所影响了,胸中荡漾太多感慨,不写下来怕憋久了难受。文笔不好,请多见谅。
从未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乖,摸摸头》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大冰的作品,看完之后还未来得及写下书评便迫不及待去关注了他的微博。因为某个契机下载了一个叫做“微信读书”的app,然后又不知是哪一天,最近热读列表里这本书的书名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可这并不是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有书友评论说到大冰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原话如是:有人说大冰的书有着一股“穷酸的文艺气”,我不曾读到穷酸也不曾读到太多的文艺七,更多的是一种烟火味,就像他自己说的“接地气”。其中还有不少书友也是第一次看大冰的书,说他率性的人最多。而在我看来,他给自己概括的“ 文氓”最合适不过。
为什么说他是文氓呢?因为他并没有因为信佛就改掉爆粗口的习惯,甚至我觉得他的粗口充满了个人魅力,这是旁人模仿不来的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气质啊。要我概括的话——大冰,是一个心中有江湖,笔下生江湖的人吧!之所以以绝口不提“文青”,多半原因是现在太多人穿上衬衫、抱起吉他就能够被轻易判定为文艺青年。然而,作为一个“傲娇”的文氓,大冰胸中却不光有胸毛(姑且让我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也学学他的痞气),更有江湖。
是谁说当代社会没有江湖了呢?对,或许是没有了金庸笔下那样刀光剑影的江湖,可是江湖中的兄弟义气还没有被磨灭(感谢上天)。所以大概江湖之于我们,更之于大冰来说,就是他在漂泊十余年结识的来自五湖四海、知道或者不知道名字的那些兄弟姐妹们。可能作为江湖中人,姓名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毕竟这不会影响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兄弟还亲的情谊。所以这本书中所有的人物大多是以朋友间的昵称出现的……大冰的江湖里有相识十几年,每次过年都会给大冰发“哥,好好的”新年祝贺的“亲”妹妹杂草敏(没错,书名这句话就是每年大冰对这条短信的固定回复),这就像是两人约定俗成不用言语说明的关心模式;有低调朴实却心怀国家的忘年交老兵,虽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可是亦可称兄道弟把酒言欢;其中也不乏普通朋友关系的大鹏,大冰对于普通朋友的定义是这样的——“不评论不干涉不可套不矫情”,能够成为朋友就应当十分珍惜,能够做到这些已是最好的尊重了。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人,贤惠多才的客家妹子妮可、兄弟义气“一诺千金,千里赴约”(在台风天从厦门连夜开到上海只为给大冰当司机)的毛毛,还有太多的人我来不及一一介绍,可是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大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阐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大冰的文字有着他特有的幽默和沧桑,静默中传递着一种力量和温暖。他们都来自江湖,他们来自天涯,他们相聚在一起便有了“家”!
大冰多次在书中承认自己是个傲娇的人,承认得理直气壮。可是为什么我还是在他讲故事的时候,听出了他语气中淡淡的忧伤和对于或离开或逝去好友的想念,他写“情不深不生娑娑,愁不浓不上西楼。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写“我还真有点想念宝昌师弟,不多,就一点点”。那应该是他第二次用到“一点点”,我如此确定的原因是从头到尾我是花费了五个小时十七分钟的时间一字不漏看完的。我的笔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本书中第二次出现“一点点”,怀念的对象虽有不同但也相同。第一次我不怀疑思念的情绪只有“一点点”,这次我深信感情不止“一点点”。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重感情的人不会随意将它说出口或者表达出来。
坦诚讲,我是有一点点羡慕的。羡慕大冰可以从事一份主持人的工作,同时又拥有自己的梦想。羡慕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拥有着像是传奇一样的人生,只是大冰告诉我们,他们其实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坚持的时间长了便成了一个小传奇。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们不能说那些放弃更好前程追逐梦想的勇者是挥霍年轻的资本,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正如毛毛所说的,我们做的事情要有意义。
无论好坏,这是我们生活的态度。
最后让我来许一个愿望,有机会一定要去丽江的“大冰的小屋”尝尝那儿名叫“相望于江湖”的招牌青梅酒,亲耳听听那里的民谣和江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