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孩子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ted讲座中,一位教育专家说: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
是否允许孩子有自由的意志;
是否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
是否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
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上三点,才完成了对孩子真正的尊重,而唯有这份尊重,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我们往往把对孩子的期望设置的太高,在教育孩子上过多的评判、责、失望、埋怨,而不是维护孩子的尊严。我们这样做赢了孩子,却没有赢得孩子。
珍惜孩子每一次犯错的机会
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当做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谴责的机会。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个大小孩,害怕谴责。童年的时候打碎一个杯子,都会害怕的小孩。你把这种行为无形的转嫁给孩子,大声斥责了他,他当时变乖了,好像认识到错误,实质上他并没有改变,并没有学到必备的生活技能。指责只会带给孩子逆反,自卑,认为自己无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
正确的方法是:我们把犯错看成是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坏事时,敢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做任何事情应该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同理心,倾听和诉说。
同理心诉说:“妈妈很伤心,你把这个杯子打碎了,那么漂亮的杯子。妈妈小时候也经常打碎杯子。过年的时候不小心打碎碗,外婆都会说岁岁平安,那一刻不小心打碎的一个碗不再是惊慌失措,而变成了平安的象征”。
说出此刻的感受:“宝宝,你打碎了这个杯子是妈妈特别喜欢的,妈妈感到伤心,我们以后如何做才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他会说:我以后看到易碎品一定会小心翼翼的,不那么毛毛躁躁了。
同理心的诉说,并且说出此刻的感受,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代替了指责而不是朝着孩子大喊大叫,这才是真正赢得孩子,学会与孩子合作。
最好的陪伴在于专注
当孩子拿来一颗小石子,向你炫耀:“看!妈妈,我捡到了一颗小石子”时,你心不在焉地说一句“哦,真好看!”;或者直接拒绝说:“妈妈正忙着呢,你先自己玩一会”。宝宝看到只顾玩手机的妈妈。他会有一种失落感,不被关注,甚至会认为手机才是妈妈的宝宝。
这样的对话,都不能算专注的谈话,看似你在陪伴宝宝,是否得到足够的重视,宝宝心里自会有一杆秤。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拿起这颗石子,真正地花上几十秒的时间去认真端详一下,问一问孩子:“你从哪里捡来的”、你喜欢这些石头吗、“你认为它漂亮吗”、“你要把它放在哪里”,这样更加细节化的问题。
当我们用这样一场对话回应孩子,才算是真正参与到他们想要分享的事件中来。这个过程,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自然会从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与陪伴。
良好的沟通赢得孩子每一次成长
“让孩子成为自己”这样的教养,容不得半点偷懒。日常高质量的陪伴,不仅能让孩子感知父母带来的爱,更能让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家庭教育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市面上有很多有经验的妈妈,教育家带来的育儿经,方法很多,但是育儿也要讲究因材施教,我们最终要给孩子带来快乐成长!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要“赢了孩子”。
学会和孩子合作,多问问孩子的意见,让他参与到你的每次决定中,赢得孩子的尊重。“赢了”孩子会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叛逆或盲从,“赢得”孩子会让孩子做自己,会与他人合作,彼此都能得到尊重。
鼓励是最有效的正面语言,就像植物需要水,正确的鼓励,发自内心的表扬会让孩子做事更加有信心,培养他们“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知道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通过鼓励,通过同理心诉说,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解除孩子耐心的心结需要时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孩子无论出现报复心理,自卑心理,还是顺从心理,大多数心理的缺陷都和周围的环境,和父母的教育脱不了关系,所以作为父母多给予孩子鼓励。
气质绝佳的职场女性杨澜,她对孩子的要求是: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长。她说:人一定要有成长的意愿,成长和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创造它,你活出它。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主动培养孩子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多关心孩子,多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要比把他从小留给爷爷奶奶,从小扔到早教班,从小开始各种兴趣班学习,看似花钱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看似为了孩子,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实则还不是想摆脱孩子,把教育的问题扔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