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常规训练遇上了上海大众汽车的活动了,可惜的是我出门晚了点,否则倒是可以和他们一起跑上一段。
周三跑了一个半马后,连续两天没有跑,也没有做其他交叉训练,比如游泳、耐克训练营等。即使今天跑了13公里,在跑量上还是稍微少于训练目标的,所以争取接下来的两天能够把跑量补上来。
在运动上倒是可以简单的增加跑量,但是关于写作也如蜗牛般爬行该如何应对,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目前为止能够做的,也只能如跑步一样:先跑起来再说吧,能跑多少就跑多少,只要不停止就行。写作的事也正如此,只要每天都能坚持就好,别停下来、別中断。
显然,这种“不停下来”的输出状态是需要有不停下来的输入作为支撑的。还有更重要的输入效率问题:一定不是简单的阅读,否则就会变成浏览;也不是随便做些笔记,否则依然还是碎片化。输入效率的提高,非系统化、非认真对待不可。
而要做到这些,或许的确还是需要有个参考的标杆的。这与跑步又是何其相似?因为今天的速度,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快的,究其原因真的就是因为在我7公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外。我看他本来是骑车的,我在绕圈跑的5-6处遇到的,可是在nike+还没报数时我看到他把车停在了路边,待到刚报完7公里的数字后,就听到后面有明显的有节奏的很快的跑步声,原来他停车就是准备跑步的。
眼看着他就跑到了我的前面,而此时我也正在状态中,于是快速赶上去。一开始有些吃力,但只是几秒钟的样子,几乎就跟上了。
但也就跟了不到一圈,1公里多、不到2公里的样子,我就有些吃不消了,眼看着他距离我越来越远但自己却不愿意发力追赶。
在我还能跟得上的时候,我看了配速,基本上都在4分30秒到40秒左右。我肯定有过这样的配速,但基本上只能维持1-2分钟就不错了。但今天的确不一样:遇到了稍微比自己快一点的人,而且从外表看似乎是上了年纪的外国人。有了这样一个对标,能够跟上节奏一起跑,一来觉得好玩,二来一直也在尝试提高配速,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容易有惰性:一旦提速到一定程度,比如1-2分钟左右,就不想继续了,内心里还是希望保持舒适的状态。
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目标,的确可以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