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常写的一类文章,因为我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主要来源于阅读。而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思想上的灵感与情感上的波动。这些“思想灵感”与“情感波动”影响了你,启迪了你,那么它们也极有可能影响、启迪别的同学。所以,将这些“思想灵感”与“情感波动”以及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的其它东西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是很有必要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写一篇标准的读后感呢?大概在我们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讲,读后感的写作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引、概、评、联、总。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展开地来讲一讲这五个步骤。
首先是“引”,也就是引出你所读的书。你为什么会读到这本书?是别人介绍的,还是你在书店里偶然看到的?也就是说,你跟这本书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机缘之下相遇的?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作文题就叫做《相遇》。相遇,并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也可以是人与书之间的相遇。有个同学写《和鲁迅相遇》,但他是个00后,他怎么可能跟“鲁迅”这个人相遇呢?他写的,主要是自己跟鲁迅的书相遇的故事。这就是“引”——这第一部分要做的事:说一说你是如何跟你读的这本书相遇的。
接下来是“概”,因为你读的这本书,并不一定所有看你的读后感的人都读过。假如你读的这本书特别偏,那可能连语文老师也没读过。所以,你必须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让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能大概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要不然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就来读你的读后感,难免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至于怎么样概括一本书的内容,这个我在以后的“阅读专题”中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谈。
第三步是“评”,也就是发表你自己对这本书的评论。你觉得这本书是好还是不好?如果觉得好,那你觉得它好在哪儿?前面的两部分,都只是做一个客观的概述。而这一部分,则需要很强的主观评判能力。而一个人的学术功底,也往往会在这一部分中展现出来。那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这一部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古人做学问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读书笔记。所以几乎每一个大学问家,都会有几十本甚至几百本几千本的读书笔记。曾老师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做的读书笔记堆起来,大概跟我本人的身高差不多高。可以说是低配版的“著作等身”了,哈哈!当你读到某一个地方,觉得有点感想的时候,请立即将这些感想记到笔记本上。然后,你写“评”这一环节就轻松很多了。
第四步是“联”,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这本书带给你的启发。启发可以是方方面面的。比方说,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了解到祥子所生活的时代原来是这么黑暗,这么艰辛。但是,即使是在这么黑暗,这么艰辛的条件下,祥子仍然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我们现在呢,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呢?《骆驼祥子》这本书,让之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你明白了:美好生活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是父母用汗水为你造就的。这就是《骆驼祥子》带给你的现实意义,带给你的启发。
听说,马云就是因为读了路遥的《人生》,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才决定去复读,考大学。也就是说,路遥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马云的人生轨迹。所以,《人生》带给马云的现实意义,应当是十分深厚的。这就是书籍的力量,这就是精神食粮的力量。知道了书籍的魅力的孩子,没有人能阻止他的成长!
最后一步就是“总”,也就是说,给整篇读后感写个总结。这一步基本上是所有的文章都会有的啦,领导讲个话还得总结一下呢,是不是?总结部分,可以谈一谈自己主要的感想,也可以倡导一下其他的同学来读这本书,形式比较多样。
以上所述,就是一篇读后感的标准写作流程。其实一通百通,观后感、听后感之类的写作,大概也是这么一个流程。当然,这个流程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变通,比方说有的同学就不写开头的“引”的部分,但是把“联”那一部分写的很长。这也是可以的。记住,“文无定法有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