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经上讲,佛陀说完这一经《杂阿含经》837经后,大众比丘们听闻到佛陀的说法,都非常的欢喜信受,并且愿意用自己的身心落实奉行!
这一经,主要讲在学佛修法过程中依人的弊端,如果敬信人,而其人有违你的期望、有违你心中的所想、有违你的期盼,你的信心就会退减。信心退减,容易生烦恼,那么就会远离善法。所以,学佛要依法不依人。这也是一般众生的毛病,修行是看着师父修,师父修的好,好像是自己有境界,把师父当成自家宝。一旦有违期望值的时候,也就没好意思再到寺院里来听法修学。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善知识不是你想象中的善知识,修行不是你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要从愿望的憧憬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依佛法僧戒(四不坏净)而努力成就自己。所以,这一经强调了“法”的重要性,指出了依法不依人。同时,这一经也是要求修学人,经常前往修行的道场,亲近迈向解脱的团队与寺院。前往寺院,是前往有善知识的地方,听闻到正法,熏习正见,让心灵得到佛法的洗涤。
这一经,让大家前往寺院听闻正法,指出了道场功能的同时,也指出了善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善知识的道场是个空壳,没有修行精神的道场仅是群众凑热闹的会场而已。所以,我们的修行要遵守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进入有法的道场,追随有法的导师,而使自己努力导向于解脱。
佛法是闻法、见法、修道、证道,它是个统一体,一切修行都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身心着手。我们只有以佛法为皈依,依靠自己的不放逸,依靠自己的正精进去实践佛陀的教法,才能走向解脱之路。我们只有依自己的力量去降服自己的五盖,降伏自己内心的欲望,如法如理而行,借着定见度过烦恼的河流,才能到达安稳快乐的彼岸。
在佛陀的时代,世尊就已提出了师道尊严,所谓“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至今日,众生业障福薄,学道者多如恒沙,得道者凤毛麟角。这在很大程度上,既是缺少善知识引导,也缺少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尊师重道”。所以,要如法的依止善知识。所谓的“如法”是建立在法情上的依止,而不是人情世故上的依赖。虽然,善知识是我们修学佛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就因此而“依人不依法”。
当然,若是你发心坚固,精进勇猛,善知识来磨你的性,来考验你的道心,那是另当别论。像密勒日巴,他师父磨他的性,房子建好一个拆一个,建好一个拆一个,那才是真正的师父,只有这样模拟性的师傅才是,你应该找个师傅,不这样磨你的性,你是不可能成就的。人,要自己去改变轮回的习性是比较困难的。当外界无情的压力迎面扑来的时候,人也就善于改变自己而去适应,所以,有师父的磨性,修行的路上将少许多等待的彷徨与挫折的迷茫。就像小灰这条狗一样,不拴住它,它吃大便的狗性永远也改不掉。所以,在修行的路上,依法固然重要。但是,依人,特别是磨性考验来的时候,我们作为修行人,可要有修行人最根本的原则:“尊师重道”。正所谓:“道依人弘,法依人传”,没有这位传法的善知识,我们如何了知这解脱灭苦的佛法呢!
在修行的路途中,我们既要重视依法而自立,还要面对修行路上师父对我们的打磨,我们要经得起师父对我们的考验。在这一层面上,“尊师重道”――这一做人最根本性的原则,我们不仅要立足,还要扎根。
无论如何,从学佛,闻法,实修,直到证果,我们要都需要善知识的引领,提携。所以,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远离人我是非,住心在法上。若能在善知识的引导下精进修学,并能随时请益,随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一路前行,正知正见,依法而行,才不致堕落邪知邪见的深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积累解脱资粮,在言行举止的劳作中,积累成佛的资粮。
先前,我们讲到洞山良阶禅师的事。发生在洞山禅师入灭的前七天。当洞山问来僧:“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想见”。那个发问的僧人,听到禅师这样的问语,他一声不响地就这么呆站着,不知怎么回答,沉默不语。
洞山禅师看他回答不上,这个祖师,这位禅师毕竟是慈悲的,便自己接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语: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我们的学佛,一般都落在这里。学道者多如恒河沙,少有人真正的了生脱死。主要原因都在拾人牙慧,都在舌头上用功。不是在那里依文解义,就是在那搬弄是非,制造黑白,不知道自己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来道场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住山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拜师的目的,拜师究竟是为了什么?时常在无明中而稀里糊涂的活着,随着自己的习性、秉性过日子。生命就在惯性中迈向死亡,今天你发现了吗?你的生命,仅是你的惯性,在惯性中活着,你知道吗?你的感受,你的爱情,你的家人,你的一切的一切都仅是业力的牵引,因缘聚会合和而已。倘若不明,只能在业力中活着继续轮回。 所以: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空是因为缘起无常,缘起的流转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现象而已。现象仅是现象,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在现象中生生死死轮回。因为是缘起的缘故,所以,一切的万法,万法的万象,都是缘起无我而性空的。一空一切空,只有努力去体会缘起故性空,才可以体会出生死轮回的寂灭。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法性空寂。
洞山良阶禅师说完这一句以后,就对身边的侍者与弟子们说要走了,洞山良阶禅师这一走,全寺众僧们号恸不已,大家都在那里大哭,伤心阿,师父走了,精神没有依托了,烦恼没有解决,生死没有了,师父走了,怎么办呢?大家都在那里哭。忽然之间,洞山禅师的一双眼睛又张开了,并对着在哭的众人说:“你们都是出家之人,应该要心不缚物,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劳生息死,悲哀何益!?”实际上这里也讲依法不依人,师父走了你就跟着伤心,叫“心缚物”,心缚在对面的人身上了,心有所住,住在人情上。所以洞山讲“劳生息死,悲哀何益。”
那么我们这里应该讲什么?就是告诉大家,要心无所住,建立法情,住在法上。我在,你们依法而待,我不在,你们还能依法而修。没有人情、没有事故。人情世故是轮回的因,建立法情才是真正的解脱。因因果果这个帐大家要把它算好。若一定要说人情,那是在法情基础上的人情。没有法的人情,都是轮回。
大家住在山上修行,一定要铭记,心中要有法,心不缚物,住在法上,法随法行。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有利,对你自己的生死才算真正的负责。不要冲着谁来,要冲着法来,建立法情。若是冲着人来,当谣言是非或生活上的一些闲言碎语来的时候,你又是心中无主,起颠倒执着。或是你皈依师父不在了,云游去了,到其他地方参学,你怎么办呢?所以要依法而不依人,只有依法而住的人,这一条修行的解脱之路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对于你自己而言才有机会迈向成功,步向解脱。
只有对自己的修行认真了,才能在今后碰到该你寂寞的时候,能很坦然的接受那份寂寞;该你享受那份寂寞的时候,会很欣乐得接受这一份享受。千古圣贤皆寂寞!没有例外的。 ――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