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有关上海“博学“流浪汉的报道, 一时百感交集。沈巍这位流浪汉确实满腹才气,知书达礼。80年代的上海公务员,几十年前的老牌大学生,他的知识储备、文字修养不容质疑。然而就是如此博学健谈、爱书成痴的人,最后却沦为一名不断给社会、给家庭带来困扰的流浪汉,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沈巍好书喜书,涉猎广泛,在流浪期间仍坚持每天读书读报,这是我们日常自诩白领、高知的很多人都做不到。古训有言: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沈巍对书的执着,对知识的饥渴,对理想的信念让人心悦诚服,在他身上甚至能够看到现代社会久缺的读书人身上的傲气和傲骨。
他通晓《左传》《尚书》、明了公司治理和个人修身养性,要是生在古代,远离政海生涯、远离喧嚣闹市,他妥妥的就是一名隐者。估摸着可以和论语里那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楚狂老者一样。然而生于现在这个逐利时代,却迫不得以成为了一个网红。
我细细地研究了他的人物简介和出身背景,闲杂不考虑,只看他成为一名流浪汉,这样一个悲剧收场与其说是理念和价值观的分歧造成的,不如说是他自身的心理失调、不平衡造成的。沈巍小时候为了读书,时常捡垃圾来换钱,而入学以后却发现捡垃圾这种行为会被同学耻笑。学生时代正是开始知耻的时候,那时的自尊心强烈又脆弱。我觉得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沈巍的心理情绪就不是很稳定,骄傲又自卑,脆弱又敏感,给人感觉比较阴沉。而那个时候,如果家人、朋友有关注到他这种不健康情绪,稍加辅导,他就不会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很不幸,能够感觉出来,他生活在一个缺乏沟通,家长独裁的家庭里,长期的压抑、彼此间的不理解导致矛盾逐渐激化,沈巍的心理也日渐扭曲,直至工作的时候爆发出来。
一个在可调节范围内的心理失衡都不算什么大事,但到失衡边缘的心理失衡就要尤其值得人警醒和关注。内分泌的失调会让人身体发病,情绪失控,而心理失调却会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又何尝不是在告诫世人不要因外在的悲与喜改变自身的价值观。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掌握内心的平衡才是行事的王道,是坚守自己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