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3号要去泰州洋思中学学习并上一节展示课。 有两个课题可选,《散步》和《背影》。接到这两个课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背影》,也说不清为什么,是我喜欢这类文章吗?还是对这篇散文有说不清的情结?
大学毕业第一年我教的是初一语文。有没有《背影》这一课,我不记得了。只模模糊糊记得好像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讲述自己教学《背影》的经历。印象深刻的是,那位老师正上课时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他流着泪坚持上完了课,师生动容,令人回味。我看了文章也心有戚戚,所以至今记得。
从毕业的第二年,我就一直任教高中语文了。与《背影》的教学一直无缘。到2014年8月,种种原因,我任教新沂市钟吾中学(初中),巧的是又要了二胎,时光就在大宝二宝间悄悄溜走。也许都是我不思进取的借口吧,反正没有认真研读过《背影》。
有一段时间,网上有这样的段子流传:一同学送别另一个同学,送行的这个同学说,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给你买几个橘子去。这是个冷笑话,没读过《背影》的人还真被唬到了。当然这说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说起《背影》,心中不免有一丝遗憾。趁着这次机会,我是必须得好好研究一番了。
《背影》作为经典名篇,自然是被无数名家解读无数遍了,想有新的解读估计很难。但是我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感受是不同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还是乐意把《背影》解读为表现“父子之爱”的文章。
即使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读《背影》这篇文章,说句实在话,我还真的没有被感动。倒是记得我的现代文学老师评论了一句:你说朱自清写背影,还花那么多力气写祖母去世,徐州转车什么的,不是多余吗?当时的我颇有赞同老师的意思,但是自己没有深入研读,也就不了了之。
人到中年,有了很多人生阅历和积淀,再读《背影》,不免长吁短叹。令人动容的自然是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因肥胖而走路”蹒跚”,为儿子一“攀”一“缩”爬月台的背影。现在才明白,那背影啊,岂不就是中国式千千万万父母的代名词嘛!孩子上学,你千叮咛万嘱咐路上注意安全;孩子外出,哪怕是跟老师去夏令营,哪怕老师再三跟你保证有多么多么的安全,你还是一颗心完完整整地盯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外的那几天,你都不知要多少电话跟着,关心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你什么都想尽自己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哪怕你手里很拮据,你从来都不能委屈孩子!你能狠狠委屈的,只有你自己。可是,可是啊,孩子呢?很多时候,孩子认为你已经老啦,不合时宜啦,听你的每天无数遍的叮咛嘱咐,都觉得耳朵起茧子啦。看到你因为买只鸡跟人讲价,都觉得没面子,都嫌你小气,尽管你买鸡是做给他吃的。
为人父母的痛并快乐着,孩子哪里能体会万一?
背影里的朱自清岂不就跟我们身边的这些孩子一样?故事发生时,朱自清才20岁,也就是一个大孩子而已。三毛在《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一文中写道:“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因此,她从小不在孝顺的原则下做父母请求她去做的事情。”三毛的这份叛逆情怀,我想,朱自清在20岁的年龄上也该是有的吧。
在《背影》里,仅第5 段就写父亲为我做了6件事。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椅子,叮嘱我,嘱托茶房。但是换来的不过是儿子对自己的暗笑。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父亲的信触动了朱自清,父亲对自己的好,也许跟我们很多人的感受一样,随着时间的消逝,一切归于烟消云散。当然,我也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父亲的信,就没有《背影》这篇文章,如果不是父亲的信,朱自清可能很难再想起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这也许就是中国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所以说,《背影》回忆的就是“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就是表现亲情这个永恒的话题的。
所以说,从教学角度讲,我们扣住“父爱”这个主题就够了。如何让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如何让孩子们感动,这是需要动脑经的。但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唤醒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唤醒了情感体验,才能心有戚戚,才能心涌波澜。而情感体验的唤醒离不开反复朗读,文本教学没有朗读就没有体验。
在反复研读文本的时候,我还注意到了“迂”这个字。仅仅第五段就写父亲为自己做了六件事,可是作者却是暗笑父亲的“迂”。而父亲所做的这些事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为孩子做的。从这里切入学生也容易理解。
因此,我这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2、能够赏析有表现力的词语。(重点)
3、能够深入体会文中的父子之情。感悟如山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音乐中老师感情朗读: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都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优美的旋律深情地唱着那个远去的承载了爱的背影。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一片篇散文,作者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个背影呢?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朱自清的《背影》。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第13课,轻生朗读文章,读完后想一想,你能从文中读到什么?
二、整体把握
生:父爱
师:课文是围绕(背影)展开写作。文中几次写到背影?(4次),找出来,齐读。
第一次写背影是点题,点背影;第二次是详细地刻画背影,画背影;第三次是目送背影,送背影;第四次思念背影,念背影。我们的课题是“背影”,这样“背影”就形成了一条线,贯穿全文。除了开头的点背影,其它三次写背影还写到了作者的眼泪,这是一个让作者流泪的背影。
可是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发现第五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板书 迂),注意读音,看课下注释,迂是言行不合时宜的意思。从感情色彩上来说,“迂”是一个贬义词。反复读一读,读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情绪?
老师可以造句帮助学生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出手大方,每次跟妈妈去市场买菜,看到她为了省一毛两毛钱,跟卖菜的讨价还价,我觉得她真迂。
这个人真是迂!
学生能理解出不耐烦的心里。
轻声朗读第五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对父亲不耐烦?用合适的语气,语速,语调读出来。
【读迂之可笑】
@父亲讲价钱,让我很没面子。
@父亲拣椅子,很琐碎。
@父亲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很啰嗦。
生读,生评,师示范,齐读。
师:老师在第六段里又读到了这样的句子: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老师就不明白了,刚刚还那么不耐烦,怎么一下子又流泪了呢?
快速浏览第六段,找找流泪的原因。
学生都围绕写背影的一段文字展开。老师顺势引导欣赏。
【思背影泪流】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这段文字是从衣着和动作两个方面对背影进行刻画。
先赏析几个动词。
@“攀”“缩”“倾”写出了父亲动作费力,艰难。作者看到父亲的那么费力的攀爬,心疼得流泪了。
@从动词可以看出月台很高,父亲攀爬不容易,我感受到了父亲的不容易,感动得流泪了。
@从这些动词还可以读出父亲的年老,如果是作者的话完全可以跳上去,作者看到了父亲不再年轻,感到心酸,所以流泪了。
再看看从父亲的衣着又能读出什么呢?在这短短的三个小分句中,作者用了两个“黑”字,三个“布”字,为什么呢?
同时大家可以思考这个语段里的一个动词“爬”,再到第六段里找找有几个“爬”字?
同学们可以仔细阅读第2、3、5、7段,读出你的发现。
@前面写到祖母去世,父亲是在守孝期间,两个“黑”写出了父亲的悲痛心情。想到父亲的悲痛自己也悲从中来,所以流泪了。
@用三个“布”字,写出了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起”,想到家道衰落,心酸流泪。
@三个“布”字跟我的“紫毛大衣”做对比,想到家道艰难,父亲自己穿“布”的,而给我做“紫毛大衣”,把最好的都给儿子,想到父亲对自己的深情,不禁落泪。
@从“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看出父亲是个有官职,在外做事的人,第六段里连用三个“爬”以,一是写出了父亲买橘子时路程的艰难,动作的艰难;二是写出父亲不顾自己的体面,为儿子买橘子爬上爬下。让作者感动落泪。
@作者为自己嘲笑父亲的迂而感到惭愧落泪。
师:祖母去世的悲痛,家道衰落的心酸,父亲年迈的感伤,父爱的艰难深沉,嘲笑父亲的羞愧,在父亲爬月台的瞬间潮水般向作者涌来,让作者如何不落泪,让作者怎能不落泪?孩子们,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吧,读出父子深情。
【学生动情朗读这段文字】
师:孩子们,背影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这背影深深烙在作者的脑海,这背影承载了太多的情感,父亲离去的时候,作者的泪又来了。当1925年作者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8年已经过去了。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又清晰地看到父亲的背影。孩子们,听老师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感受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
【在《懂你》音乐伴奏中,老师深情朗读】
师:多年过去了,父亲的背影依旧清晰如昨,父亲,你那肥胖的身子,臃肿的穿着,艰难的动作,父亲,等孩儿拉你一把,孩子们,你就是当年的朱自清,请以“父亲,等孩儿拉一把”为开头,写出你想对父亲说的话吧。
【悟父爱如山】
【请你以“父亲,等孩儿拉你一把”为开头,写出你想对父亲说的话。】
【学生练笔展示】
@父亲,让孩儿拉你一把,月台太高了,您已经老了,让我来帮您。
@父亲,让孩儿拉你一把,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让我陪你一起走。
@父亲,让孩儿拉你一把,父亲,孩儿长大啦,什么事都让我来做吧,你就放心吧。
师:孩子们,对父亲,我嘲笑过,感动得流泪过,多年以后,我才能真正懂得父亲当年的迂原来都是满满的爱呀,就让这爱定格吧,定格在那一“攀”一“缩”又一“倾”的背影里吧。
【教师板书】
背 影
朱自清
笑
迂----------爱
泪
以上是在洋思上课的基本教学过程
下面的是我刚开始的设计,对第五段从两个角度进行2次解读,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千割万舍,才舍弃了,当然,作为家常课来上,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第一次设计的时候对第5段是做了2次解读
设计如下:
第5段话里有个字最容易读错,是哪一个?
“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大家反复读一读这个字,至少5遍,读这个字的时候是什么心里?孩子们,把这个字能传达的情绪读出来
鄙视 看不起 不屑一顾 轻视 嫌弃 漠视
师:孩子们,不对呀,父亲在车站是一直忙着的呀,作为儿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心里呢?请大声朗读文章第5段,让我们看看父亲忙些什么事情呢。
@忙着照看行李
@忙着讲价钱
@送我上车
@给我拣椅子
@叮嘱我
@嘱托茶房
我们把父亲做的这些事集中一下,就是这样的: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读迂之可笑 思迂之深情】
父亲这么忙,我怎么还有鄙视,不屑一顾这样的心里呢?
预设:
@我觉得父亲忙着跟他们讲价钱,让我很没面子。因为”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从“他终于讲定了价钱”,“终于”两个字,让我觉得父亲跟别人讨价还价费了好长时间,我觉得很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让我想到父亲做事好像很繁琐,一张椅子有什么好挑拣的呢?
@“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简直就是妈妈式的唠叨。前面作者写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那么大的人,就没有必要再唠叨了吧。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一个“又”字,也写出了父亲的啰嗦。前面已经写过“他再三嘱咐茶房”,对茶房不知叮嘱多少遍,显得很烦琐。
师:孩子们能理解的这么到位,是不是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
@每天早上去上学,妈妈总是要说:路上慢点,都听得烦了。
@每天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劝我多吃蔬菜,有的我不想吃,妈妈都要说无数遍,我很烦。
@有时跟妈妈去买东西,看到妈妈跟人家讲价,我感觉很尴尬,很丢面子。
……
师:妈妈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很烦,很尴尬,很嫌弃,妈妈为什么还做呢?
@因为妈妈很爱我们。
@唠叨是妈妈爱的表达。
师:是啊,孩子们,唠叨,啰嗦,一遍又一遍的叮咛,那都是妈妈对我们的爱呀。可是我们发现没有,我们都是在讲妈妈,而为朱自清做这些琐碎的事的却是爸爸呀!大家再仔细默读这一段,围绕深情二字寻找字眼,看看能不能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呢?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我从“终于”两个字读出了父亲舍不得随便花钱,但是从“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又读出了父亲舍得给儿子花钱。
@从“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我读出了父亲为了一张椅子都要为我拣来拣去的,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从“靠车门”看出父亲“拣”的很周全,为我上下车方便考虑。
@“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我读出了父亲的不放心,时时刻刻牵挂我。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连“我”都懂得“他们只认得钱,拖他们只是白拖!”,可是父亲还是要“又”嘱托,我读出了父亲对我是一万个放心不下,自己不能陪在儿子身边,哪怕茶房能照顾儿子一
点,也能减轻自己对儿子远行的担心。
师:哦,孩子们啊,原来父亲的“迂”是给儿子做的一件紫毛大衣,父亲的“迂”是为儿子挑来拣去的一张椅子,父亲的“迂”啊,是儿子远行路上的一声声叮咛,孩子们啊,父亲的“迂”都是因为爱呀!爱,要有多深,才能让一个父亲“迂”的那么深啊?请大声朗读第六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六段]
师:第六段是写 背影。
【大屏幕】
【齐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看过)现在能想起来电影里会有的特写镜头吗?作者对背影的描写就有两组特写。一组是衣着,一组是动作。
我们先来读一读写动作的词语: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老师做爬月台的动作]
(学生笑)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写衣着的句子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这衣着有什么特点?
(朴素)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刚上课的时候在那个小测试里,老师强调的两个不太好写的词语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需要掌握一下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联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再体会一下这衣着除了简朴还有什么特点?
@从“交卸”可以看出,父亲是为公家做事的人,这样一身打扮还是很讲究的吧。
师:是啊,这身打扮就好比老师穿着这身衣服去爬马路上的栏杆啊。
【老师强调所穿的衣服,再做爬月台的动作】
(生大笑)
师:孩子们啊,穿着讲究的衣服,在车站这样一个公共场合,一攀一缩爬月台,这是不是才是真正的迂啊,是不是才真正的可笑啊,可是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笑,反而流泪了呢?孩子们,请再仔细默读第六段,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以“这是——的泪,因为——”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这是感动的泪。因为从“蹒跚”一词,我读出了父亲老迈和肥胖,行动不方便。虽然这样父亲还是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让作者很感动。
师: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个词语要掌握的,一起读两遍。
@这是感动的泪。因为我从“慢慢”“探”两个词读出了父亲行动缓慢。行动缓慢的父亲给儿子爬上爬下买橘子,让作者很受感动。
@这是愧疚的泪,因为父亲衣着简朴却讲究,在车站这样的公共场合,爬月台给我买橘子,让作者感到父亲为了自己可以不顾尊严,作者为之前嘲笑父亲感到愧疚。
@这是心酸的泪,因为作者看到了父亲的年迈,家道的衰落。
@这是自责的泪。因为作者看到父亲为了给自己买橘子而不顾爬月台的艰难。
@这是心疼的泪。因为父亲不顾自己的行动不方便为儿子上上下下的爬月台,作为亲生而已感到心疼。
【让我们带着流泪的心情再次朗读这段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斜体部分,男女生,师生各交换读】
师:孩子们啊,这就是父亲!虽然他已年迈,虽然他步履蹒跚,虽然他衣着讲究,但是啊,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他不再顾及自己的形象,那一攀一缩又一倾的努力又不太雅观的动作,诠释了父爱是多么的饱满葱茏!孩子们啊,作为儿子怎能不感动的流泪呢?此时儿子纵有千言万语又如何说出口?请孩子们拿起笔,写出“我”想对父亲说的话吧。
[学生读写的话]
师:孩子们,请跟我一起深情朗读: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
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就让我们把这首《懂你》献给爱我的和我爱的父亲吧!
【洋思听课】
听来自海南的王兰妹的《背影》。整节课扣住“一个冬天”“一点迂腐”“一个背影”关键词来讲。看得出,王老师解读文本是花了功夫的。特别是冬天,解读出了季节的冬天,祖母生命的冬天,父亲事业的冬天,家庭经济的冬天。紧接着是“一点迂腐”,让学生在第五段找出父亲做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笑话父亲迂,迂体现了什么?读出“爱之深,迂之切”。最后是对背影的解读,设计两个问题:1、文中“背影”出现了几次?哪次描写最详细?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在讲课开始,王老师出示了朱自清和父亲的矛盾的资料。我觉得没有和后面的讲解形成环行。
回忆性散文里有两个“我”,如果借助资料把朱自清父子的矛盾和开头的冬天巧妙结合,最后在思念背影的泪水中,父子的冬天消融,我觉得就更好了。有时间,我也从这个角度挖掘一下。
【教后反思】
在教学作者为什么“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环节时,没有充分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只有作者被触动才会流泪,没有触动,哪怕父亲再艰难也不会流泪。教学时单独从父亲的角度挖掘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