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是我入职后,一位公司宣传科老法师对我们说过的话,令人印象深刻。
是啊,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为“绿”字,既表示春风吹到了江南,又展现出美丽的江南绿色。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字词的改动。如“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了一处驿站。”“不久”原先是用“不远”,后把“远”改成了“久”,这一字之改,使用语更加准确。因为“不远”表达的是空间概念,表达时间概念的话用“不久”要准确的多。
《从零开始写小说》作者王梅也提到了: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勤修改,成就好文章。勤修改,同样成就好小说。文章经反复修改,多次润色,适当剪裁都能增加艺术效果。
我们写文章不怕初稿问题多,就怕不会改或懒得改。凡是好的文章,都下过修改功夫,古今中外,哪本名著,哪个名篇,不留有作者修改的汗水。曹雪芹的《红楼梦》几易其稿,批阅十载。托尔斯泰的《复活》,仅玛斯洛娃的肖像描写就修改了二十余次,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的武器》最后一页修改达三十多遍。所以,公司那位老法师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出了修改的重要性。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要学会修改文章,只有具备了修改文章的能力和恒心,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初稿完稿后修改方法有两种:热改法和冷改法
热改法是指初稿完成后,趁热打铁,写完就立即开始修改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改动及时,避免遗忘。写完立刻开始修改,作者的思路还没从文章的情境中跳脱出来,感觉仍然是连续的,此时修改会比较“和谐”。但热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作者仍然处于写作的兴奋状态,所以对需要删改的部分可能不易察觉,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即使能看出来,也往往难以割爱。
冷改法就是初稿完成后,放一段时间,然后从客观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热改法不够冷静、清醒的缺点。因为人脑的思维具有滞后性,初稿刚完成时,作者往往难以从创作激情中跳出来,还是原来固有的思路,所以很难发现初稿中的问题,也难判断写作的成败得失。只有把初稿搁置一段时间,作者的创作热情完全冷静下来,重读初稿时,才比较容易摆脱原来思路的,也更容易发现初稿中不完善或不妥当的地方,通过删除多余、增补不足,使文章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
除了以上这两种修改思路外,文章的润色也必不可少,通过修饰文字,使文章更有文采。
考察文章的主要结构。审视文章结构是重中之重,特别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在情节上如果有不太合理的地方,无论多心疼也要把它删除;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在修改时做适当的补充。
检视文章的人物。初学写作者很容易在次要人物,甚至过场人物身上花太多的笔墨。如果在修时发现在相对不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上用了太多篇幅,一定要删掉它。
打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不亚于文章结构和人物。文章的开头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决定了读者能不能继续读下去;文章的结尾决定了读者会不会对作者的下一篇文章感兴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需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老舍先生说:“文章写完了,要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毫不留情地改。句子要改,词语要改,标点也要改。”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删除无意义的字、词、句,追求更精确的达、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