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但发生的一切看起来又那么合情合理和温暖人心。如果避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多少还有点被打动。生活里很多场景貌似波澜不惊,安详又温馨,只是许多时候如丘奇先生一样的人默默无息地站在旁边尽他的能力顾他人周全。
这部在豆瓣上获得8.5高分的美国电影叙述的是丘奇先生照顾无亲无故的一家三代人的经历。以女儿夏莉的视角展现谜一样的黑人丘奇。10岁女孩夏莉出生于单亲家庭,和患乳腺癌的母亲玛丽相依为命,一天早上家里厨房里突然响起了爵士音乐,她起身看到一个中年黑人在做早餐,问妈妈才知黑人叫丘奇,是她前男友雇来的专给她母女做饭的厨子,考虑妈妈大概只有六个月的寿命,丘奇先生的雇佣时间也是六个月。或许是丘奇先生的悉心照顾和高超的烹饪,妈妈打破了医生的魔咒,奇迹般的活了六年,丘奇先生在六个月期满后依然如过去一样一直照顾着这母女。其间夏莉和妈妈与丘奇先生建立了家人一般的亲情。随着母亲的去世,夏莉也拿着丘奇先生积攒下来的钱上了她心仪的波士顿大学,临近毕业时却意外怀了孕,无处可去的她只好找到丘奇,丘奇先生接纳了她并且如过去一样照顾着夏莉直至自己生病去世。电影以时间为轴,流淌着这样一个个简单的故事,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但让丘奇先生朴实而优雅的爱透过荧屏慢慢地浸染着观众的心,偶尔在心中也会泛起零零碎碎的念头,思考这份爱的价值和其力量的根源。
给过的爱终会收获感恩的尊重和回报。夏莉从一个小女孩到又成为一位单亲妈妈,一直多亏丘奇先生的接纳和照顾,正是他如父亲一般的教育和爱护,才使得夏莉有了做作家的梦想并在安稳的环境下顺利长大。如果没有这份悉心的关爱,夏莉的妈妈可能很早就会去世,夏莉很小的时候就会成为孤儿,也很难有机会去上波士顿大学,在怀孕后也会无处可去,可能会流落街头,也很难将女儿伊莎贝尔照顾好,让她精致也极富教养。这让我想起一首传唱至今的老歌《酒干那倘卖无》,虽然生活的场景不同,但故事的结局又是何曾的相似。爱的付出总能得到感恩的回报,在夏莉高中毕业受到丘奇先生和妈妈的鼓励参加毕业舞会时,妈妈玛丽在家也邀请了丘奇先生舞了一曲,这是对六年来不离不弃的照顾的感激,虽没有什么情愫的表达,低缓深情的音乐足已经说明了一切。当成为有钱人的夏莉的闺蜜建议夏莉离开那个厨子找个有钱人嫁了却立即招致夏莉的愤怒,正告闺蜜他不是她的厨子,而是照顾她这么多年的家人。在丘奇先生咳嗽病倒后,夏莉就开始照顾起他的生活,在夏莉的陪伴下安详地走完他最后的人生。为缅怀这位虽无足轻重却又极其重要的人物,夏莉搬出打字机,完成了她人生第一部作品《丘奇先生》,来纪念这位亦父亦师亦友的恩人。当一天早晨被熟悉的爵士乐惊醒的夏莉,看到女儿伊莎贝尔象在世的丘奇一样在厨房里捣鼓早餐,我感觉传承的不单是厨艺,这份爱的能力也已植根于孩子的心灵,并将会伴随着她的长大。
善待别人或许在内心才能真正完成对自己不完美的救赎。电影中的丘奇先生不仅出现得莫名其妙,并且对自己家在何处,家有什么人,做什么工作却一直守口如瓶。及至夏莉因怀孕住到他家里,依然正告夏莉禁止去他的房间,当忍受不了好奇心的夏莉偷进他房间被他发现时,他则毫不留情地将夏莉从家中赶走,虽然后来夏莉因被撞受伤又重新被他接回,但我们从中可知丘奇先生心中有一块禁区不容任何人窥视。从只言片语中感知,丘奇先生有一位极其严厉的父亲,对小时候的丘奇极其严格,打骂责罚可能是家常便饭,这一方面造就了丘奇一身的才艺,但这也让他从没有体验过家庭的温暖,冷酷而又无所适从的环境使得他变得叛逆又渴望温情。因家里的要求结过一次婚,但又很快离异。我们从他每次深夜喝醉回家不停地自言自语和他早已过世的父亲较劲,可见他童年时受过的创伤之重。直到他遇到一位美丽善良的夫人----夏莉的母亲玛丽,一个温文尔雅的女人,让他体验到家庭平静的温情有爱的模样,童年的渴望顿时得到了满足,正是由于这份爱,是丘奇能够背负重担,照顾这三代人的动力。正如他写给夏莉的遗言:我应该感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拥有了安全感和爱。丘奇在帮助夏莉一家时,事实上也弥补了他内心的缺憾,完成了对自己那不完美的人生的救赎。
感恩那些曾给过我们爱的人,但也不要忘了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影片中应该承担责任的却不知在哪里,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美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感觉许多男人有点像猫科动物,夏莉和她妈妈都经历了未婚先孕,并且独自扶养自己的女儿,作为父亲的一个面都没见着,如果没有丘奇先生的出现,大概率会出现糟糕的令人伤感的人生故事。幸运的是有一位丘奇先生,可我真的希望,夏莉的生活中不需要丘奇。
我之所以称《丘奇先生》为匪夷所思的故事,为什么提文化的差异,只是因为我有点悲哀地感觉到,尽管故事暖心,但如果发生在我国,过程和结局很可能是淹没在唾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