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鄢陵县的柏梁镇,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花博园和姚家花园。的确不错,鄢陵的花木产业就是起源于柏梁镇的姚家花园,而位于柏梁的花博园又是鄢陵县生态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不过,在我的脑海中,对柏梁的概念或者叫做思考,则源于“柏梁桥”这个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记得是奶奶说要到柏梁桥去看望一个亲戚。当听到柏梁桥的时候,我对这个地名的概念是模糊的,也是陌生的,不知道柏梁桥究竟是什么地方,离我的家有多远。
自那之后,柏梁桥这三个字便烙在了心中。长大后,慢慢地知道柏梁桥就是柏梁镇柏梁村的前身。可柏梁就是柏梁,为啥要叫做柏梁桥呢?思来想去,总是不得其解。虽有探源之心,却总是难以破解,只得作罢。
前几日,偶翻1988年版的《鄢陵县地名志》时,从中获得了一些蛛丝马迹,虽然无从现场考证,却已解了心头之惑。
据《鄢陵县地名志》记载,柏梁位于许昌至扶沟的公路南侧。古时候,该村南侧的运河上有桥一座,该村原名北桥头。因桥纯用柏木建成,柏梁桥亦因之为名,演为今名。
该志同时记载,柏梁镇的圪垱头村因位于柏梁桥南,宋代名为南桥头。后因村北有块土岗地,俗称圪垱头至今。由此可见,柏梁桥的名字应该从宋代时就有所记载了。
柏梁桥从宋代就有了!那么,柏梁桥所跨的运河是哪个运河呢?据我对家乡地理位置的了解,这条运河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许扶运河。
不过,据资料记载,许扶运河是一条靠引黄河水的人工运河,由许昌市起,至扶沟县北关注入贾鲁河,长54公里。该河开挖于1959年,动员了扶沟、鄢陵、许昌、西华4县6.6万人,并用91.8万个劳动日,于同年12月10日竣工。全程贯穿12条沟渠,13座平原水库,在雨季可互相调节蓄水量,使该河具有排涝、灌溉、养殖、航运的功能。为适应水上运输的需要,在陈化店、鄢陵建有船闸两座,将运河分成3段,而船闸上下两段之间的高差均为2.5米,水深1.5米,航道底宽20米。1962年3月,引黄停止,河道干涸,船只搁于浅水及浅滩之上而受损,后被迫调离,航运终止,不久该河也随之废弃。
《鄢陵县地名志》所记载的柏梁桥位于运河北岸,有所记载的时间是宋代。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和看到的许扶运河则是开挖于1959年,时间上明显有所冲突。由此推测,1959年开挖的许扶运河应该是在宋代的古运河基础上所开挖的。
“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柏梁桥,其名所指便是造桥所用的木材均以柏木为梁。另有文章称,古人常将下通航船的桥称之为桥,不知宋代时的古运河是否也能通航。
许言君曾在柏梁求学3年,学校恰巧处于运河南岸。曾记得上学放学所走路途,确实要经过一座横跨运河之上的桥梁,但难以想象当时是否是柏木所造的桥梁了。不知道是在何时,这座古柏木桥被人们拆换成了砖拱桥。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地名由于年代久远而原义失考,或因文字失传而原型不存,或因语言死亡而原音变异,一个地名便会变成另一个地名,就如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柏梁桥一样。
但是,地名是历史前进的化石,每一地名都深深地烙着历史的印记,永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