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18日,有幸和三名初中校长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上海、江苏知名学校校本教研观摩学习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来自全市各个县市区的51名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局分管人员。综观整个观摩学习活动,日程安排紧张、紧凑,除去往返的两天时间,5天的时间先后听取了包括郑金洲、柳夕浪、吴金根、张利人等在内的7名专家、校长的专场报告,实地考察了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江苏省海安县海陵实验小学、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等三所学校,现场观摩了两场校本研修活动,甚至于晚上都有学习安排,其中12日听报告一直到了晚上9点半。这次学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观摩学习活动中,组织者邀请到的授课者涵盖了专家、行政管理、基层学校各个层面,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郑金洲,管理层面有海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柳夕浪、教研室副主任仲广群,学校校长有吴金根、张人利等知名校长,参观的学校有初中也有小学,有国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专家报告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十分实用。一周的紧张学习,使我对校本研训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校本研训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开展的目标和方向。几点体会如下:
体会之一: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著名教育专家郑金洲指出,校本研训具备三个特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具体来说就是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本校教职工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训程序和办法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从而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研训活动。
学习过程中,多位知名校长先后介绍了自己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经验,从中不难发现,这些学校都对校本研训活动高度重视,也正是由于大量的、切合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造就了大量的优秀教师,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这些学校之所以高度重视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课堂培训成本高、效果差;二是所谓的培训专家擅长理论,对实践缺乏了解,本身就有明显的局限性;三是是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他的量是汗牛充栋的,不能指望所有问题都由专家来解决。由此可见,校本研训是目前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名师的最现实可行、最经济快捷的途径。它的优越性在于:以学校为培训基地,贴近教改实际;以应用为目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研训效果直接体现在教师工作中,研训双方沟通便捷顺畅,学校便于统筹安排,有利缓解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一句话,校本研训可以弥补过去培训模式的不足,是目前最值得我们选择的教师培养方式。
因此,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在校本研训的认识上必须要确立两个观念:第一,要树立“师本”观念。要深刻认识“治校之道,教师为本”这一理念。学校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要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来抓。只有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可能发展。因此,校长要为教师培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必要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关心教师发展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至少是没有发展眼光、长远眼光的校长。第二,要树立“校本”观念。教师的发展不能只靠“外”靠“上”,关键还要立足于校内,立足于岗位成长。校长要在校内营造好奋发向上的环境,设计好可行有效的载体,创立好奖优惩劣的体制。教师则要牢固树立自主发展观念,增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注重学习,善于反思,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教师和学校才能获得自主发展的强大内在力量。
体会之二:充分认识校本研训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观摩学习过程中,很多学校介绍了他们开展校本研训的渐进过程,也谈到了他们所走弯路。根据他们的介绍,反思我县的校本研训工作,发现仍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开展校本研训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县抓校本研训工作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已经基本形成了固定时间搞研训的机制,大部分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活动。但是,活动中发现仍有部分学校还不能很好地根据本校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符合自己校情的校本研训内容和目标,缺乏明确而又系统的规划,整个研训工作还显得较为盲目被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比如:在计划的制定上,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月计划,但是没有制定学期计划,更没有制定年度计划或更长远的计划,没有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合理结合、层次分明的计划体系,相当一部分研训活动还流于形式,疲于应付,今天抓这,明天抓那,甚至有很多研训内容是随意安排的,不仅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也不大。
二是形式过于单调呆板。任何研训内容要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而目前我们开展的校本研训从形式上来看还比较单调呆板,主要是采取学文件规定、看影像资料、听课、说课、评课、集体备课等一些固定模式,而一个重要的方式即校本课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围绕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活动形式反而较少,不够灵活多样。特别是有些很多学校到目前集中研训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一人讲众人听,千篇一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没有很好的去探讨和研究当前我们所推广的高效课堂这一崭新课题,这样就不能调动起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不会理想,校本研训工作的开展也不会扎实、深入和持久。
三是制度尚不健全。校本研训是一项活动,是一个过程。这项活动、这个过程有许多的环节,要求在组织管理、目标任务、实施办法、结果评价、考核奖惩等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制度来保障、来约束,才能使校本研训工作做到经常化、规范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校还做得很不够,有的学校一项制度也没有建立,白纸无文,无章可循;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制度,但不健全,规范性和操作性不强。
四是研训内容空泛,重课题轻常态。现代的教学研修或者培训明显的具有不实用、空泛的现象,仅仅是为研修而研修,为培训而培训,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甚至成了某些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培训机构谋取利益的手段。当前,我们许多学校对校本研训不是很感兴趣,对课题研究却非常热衷。我们不是反对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确实能带动学校发展。但是。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思考,这种所谓的课题研究是不是存在很多务虚现象。大部分课题研究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拉关系、投门子、甚至是花钱买来课题,然后象征性的开展些活动,再粗制烂造拼凑些所谓的课题研究报告,最后再花钱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鉴定完成了,课题也就寿终正寝了,没有什么价值,无用功、花架子太多。所以,我认为不是每个学校都适于搞课题研究的,有条件的可适当搞一些,课题也不宜太大,适合自己就好。而大多数学校还是要踏踏实实的搞一些校本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由此类推,我们目前某些单位或教师热衷的论文评选中此类现象也是十分突出。
五是领导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目前,仍然有部分校长对校本研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持怀疑态度,思想认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以教学为中心就是要老师埋头上课,学生埋头学习,因而对校本研训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管理、组织、指导服务不够,研训经费也难以保障。甚至有些学校以侵犯教师休息权为名,对校本研训工作推诿、弱化,阻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体会之三:课堂艺术和学科知识是校本研训的主要内容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柳夕浪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教师在某些方面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个独到之处就是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质的、量的积累。为了摸清教师学科知识底子,2006年,该县教育局组织全县4500名教师进行了一次学科教学知识测试,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许多教师学科知识严重缺失,甚至有些教师只考了18分。缘于此,他们把校本研训的内容聚焦在学科教学知识上,并确定了教师研训的六个专题:一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三是教学任务分析;四是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六是学生的作业测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全县教师队伍学科知识水平的提升。
我个人认为,我县的情况应该和海安县差不多,只是我们没有组织对教师进行全员学科知识测试而已。在我县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良莠不齐、专业素养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年龄结构差异大,镇、街小学老龄化严重。31—50岁之间的教师为主体,占全县教师总数的62.17%; 30岁以下人员最少,仅占总人数的16.29%。50岁以上教师明显多于30岁以下教师,致使全县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其中镇街小学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41—50岁之间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13%;30岁以下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8.49%,大龄教师过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缺乏高层次学历人才,镇街学校学历达标率低。全县教师第一学历大学及以上学历仅有665人,占教师总数的7.52%。大学及以上学历少,专科及以下学历占主体,高中及以下学历比重大。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442人,占县属学校大学及以上学历教师总数的86.5%,全县仅有的11名研究生也全部集中在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县属初中以大专学历为主,大专学历354人,占教师总数的53.72%,大学学历教师仅有46人,占教师总数的6.88%,中专及以下学历269人,占教师总数的40.2%;县属小学以中专学历为主,中专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32%,大专及以上学历共有92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3.23%;镇街初中中专及以下学历1350人,占教师总数的59.76%,低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一半还多;镇街小学教师高中及以下学历2455人,占教师总数的64.02%,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仅有540人,占镇街小学教师总数的14.11%,仅有的55名大学学历教师也是近两年才录用的,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所占比重大,这部分人员多以“民转公”教师为主,他们年龄大、学历低、知识结构老化,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已难以适应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教非所学”现象普遍。普通高中、县属初中、县属小学、镇街初中学科分布情况基本合理,虽有个别“软肋”学科,但教师需求不大;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匮乏,许多专业课是由文化课或其他专业课教师担任,现学现卖现象比较普遍;镇街小学专任教师任教学科多以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专任教师严重缺乏,尤其是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教师362人,仅占教师总数的12.7%,缺乏现象尤为突出,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改任,不专业,无特长,教学质量不高。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经费有限,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层次不高。部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所占比重不大,校长队伍中专家型校长为数不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显落后,教育、学术视野不够开阔,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教育的均衡发展格格不入。因此,我们的校本研训要正视这个问题,也要聚焦学科教学知识,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扎实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当前,特别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通过校本研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要为研训而研训,不能本末倒置,顾此失彼。校本研训过程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要观察课堂,思考和研究课堂,改进和改善课堂,围绕课堂实际,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把教学问题当做课题来研究,不断学习扎实有效的先进经验,以课例研究推进校本培训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体会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是校本研训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
观摩学习中,我们发现许多名校的校本研训活动开展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上海松江区实验小学校本研修采取的是“五步曲、八环节”, 五部曲是指:设想一种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挖掘整理一组本年级、本学科可探究的教学内容、选择可探究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进行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撰写一篇案例研究报告,其中前三步在暑假期间完成,然后教研组进行交流,每学期如此,坚持了八年。八环节是指:前说课、上课、后说课、评课、反思、撰写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撰写专题论文。上海市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校本研修正规组织形式包括:全体研修、学科组研修、年级组研修、项目组研修、项目组长、青年政校、带教一对一、开放日、自研式培训(读书等),对话式培训、经院式培训(报告式)、其他非正规式培训等等,每个形式都有规定了固定的学时。江苏省海安县主要采取示例研讨与教改试验等模式。三处虽方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因此,他们的校本研训活动才得以开展的经常且富有成效。
有鉴于此,我们在校本研训过程中也要注重活动方式的创新,要改变过去单一灌输式的讲授或只是布置几个题目,发几本书的做法,代之以广大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主,借助专题辅导,研讨交流,专家引领,外出考察,课题研究以及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把教师的个体研训与集体研训、集体合作、全员研训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研训与学校工作、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位教师融入到集体中去,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老师们的研训热情,澄清他们对校本研训的模糊认识,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其中。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校本研训工作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体会之五:严格管理是推进校本研训工作深入开展的保障
江苏省海安县为推动校本研训活动的深入开展,采取了两项强有力的措施:一是每周半日研修制。每个学科,每周拿出固定的半个工作日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研修活动的半日,该学科所有教师不安排上课,研修活动由指定的组织者负责组织,可打破学校界限。二是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学分标准规定校本研修占学分的50%。校本研修的认定由教师所在学校把握,外出培训由县教师教育科认定,认定结果与职称聘任、评定进行挂钩。
以上两项措施,我县也有类似做法。不同的是,我们的固定研训时间是隔周六的上午,利用的是教师的休息时间,次数也少了一半。学分我们也进行过认定,只不过没与职称评聘和考核挂钩。这样以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教师认为搞不搞校本研训、参不参加外出培训无所谓现象,更有甚者学校安排老师外出参加培训,老师不愿意去,原因就是取得的继续教育培训证书在职称聘任时不管用,这是一个让我们觉得很可笑、很悲哀却很现实的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借鉴海安的做法,将每年教师的培训进行学分认定,校本研训可以占到80%,外出培训占20%,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选先一票否决,彻底解决教师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的问题,真正让培训变成一种福利,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打破学校界限,以中心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推动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体会之六:内涵发展是提升学校品味和吸引力的长久之计
通过这次考察学校,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味的文化享受,所有这些学校都是小校园、“大文化”。这些学校校园规模都不大,但是他们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些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这一方面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比如: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楼道内张贴的不是伟人、名人照片或海报,而是把本校的每一位教师的精美照片和事迹简介在墙上悬挂,无形中让学生养成尊重教师的良好习惯,也让学校老师产生一种职业自豪感。而且,通过考察我们还深刻的感受到,上海的校园建设如同教育发展一样,不仅“小中藏大”,而且透出一种朴实、自然和率真的氛围。学习上海教育经验,深层次的东西要学,表面的东西也要学。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学校追求的多是整齐划一,缺乏的是特色和层次。我们的校园有太多的空场或空地,绿色面积覆盖率远低于上海的学校。我们的学校,经常看到的是两侧种植着整齐的小树,修剪的非常平整的冬青等植物,大都是刻意的“装饰”。为此,我们的学校也要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把学校建成“生动活泼的乐园、积极求知的学园、充满亲情的家园、陶冶情操的花园”,真正做到让墙壁说话、花草开口,使学生的心灵随时随处受到感染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