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家晚托班做辅导老师,遇到了一个很深刻的教育问题。不是初次遇到,是近三十多年来,一直根深在学生当中。
“你明天要英语考试了,你把课本后面的单词复习一遍,读给我听听。”
“为什么要跳过这些单词呢?是不会吗?”
“不是,我们老师说,只要会黑体字的单词就行了。”
这是我和一位四年级小学生的对话。
我看着学生的英语课本,单元里的核心单词都用黑体着重符号标出,但是仍然有一些常用重要的单词不是黑体字。
“这些单词都是很常用的,即便现在不是你们的重点词汇,以后你还是要学的,单词表上所有的单词都要读和记”,学生一百个不愿意,嘴里嘟囔着“考试不会考这些,老师说了可以不记”。
“考试不会考这些,老师说了可以不记”,这句话细思极恐,这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教育问题,中国当今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模式。
回想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好像在学校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考试,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习就练什么,课后就背什么。学校的教育目的,教师的备课内容,都以考试大纲为标准,因此,考试大纲就是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方向盘。
毋庸置疑,在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这些学生兢兢业业地按照老师的步骤来,一定老师是家长口中的好学生,在考试中也一定会取得高分。
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有能力的吗?今后就一定会适应社会的生存吗?
这样的教育模式只会让学校成为教学工厂,培养的学生只会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也许,学生的某些天赋也会消失殆尽。
本以为应试教育只存在义务教育时期,上了大学,体会只增不减。
大学的考试,就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尤为文科生而言。平时学习懒散散漫,考前几天把老师划的重点背一背,把书本的内容自己梳理一遍,期末考试就一定会高分飘过,好像这世界真的存在不劳而获的事情。在我们学校,平时的图书馆一个人可以坐十个位置,而在期末复习期间人满为患,得赶早起来抢位子。
这是当代普通高校的通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英气勃发,却在体制的束缚下或垂死挣扎,或自甘堕落。
温水煮青蛙的大环境是最可怕的。
北大教授章启群曾慷慨激言,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钱学森临终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字字扎心。
章老说,今日中国之教育危机丝毫不亚于1977年,而三十年后之中国未来完全系于当下。
作为一名大学生和未来的人民教师,发自内心地希望当今中国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可以有所改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具有长期性。教育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等相关联,因此它又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
教育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一校一省之事,它是全社会全民族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大事,且刻不容缓!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读大学有何意义。在一次英语课上,老师的一句话点破了我,读大学的意义,不是让你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你学习新知识的接纳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知识,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