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孩子刚学吃饭时,母亲都是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吃,因为担心孩子牙齿没长出来,嚼不烂食物,就想着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关心孩子的方法,对孩子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因为:
第一,食物的营养成分在嚼的过程中被大人吃了,小孩只吃到渣。
第二,不卫生,大人口腔里的细菌等,都会随食物传给孩子。
第三,小孩因为只要直接吞咽,不要用牙去嚼了,因而会延缓牙齿的发育。
从这件事我想到了我们以前读书。从前,我们的老师都是很负责任的,他们为了让我们学得轻松,就预先整理资料,把知识分门别类。甚至每天晚上不管是半夜还是凌晨,都要把第二天的课备好才休息的,生怕没备好课会影响我们学习,跟我们的父母一样关怀备至。
然而,这几天当我看完《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难怪人常说,教书三年教自己,原来书中的精髓都被老师学去了,我们学的是老师翻版出来的。我这样说也不是怪老师,而是卢曼的读书笔记方法让我顿悟了真谛。
那《卡片笔记写作法》到底是什么神法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的作者是申克.阿伦斯博士,德国著名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是《实验与探索》的作者。
书中介绍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30年零成本,积累了九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出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而其著作等身的秘诀,仅仅是每天记6张卡片笔记。一件这么简单的事,就能拥有受用终生的知识库,达到知识复利的效应。甚至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摇身一变成了教授,成了社会学家。
你不觉得神奇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本书的主人公卢曼,他起初做笔记也是和我们大家一样的,在重点处划线,在空白处写语评。慢慢的他觉得这种方法没有用,因为到需要的时候根本找不到,还要重新去看一遍,并且找出来还是书上的原句,需要自己重新理解才能用。更大程度的浪费了时间。
于是他就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用卡片做笔记的方法。
1.看书时必备一张纸一支笔
卢曼本来是一个公务员,但他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只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才更容易做成做好。他酷爱读书,几乎对书着迷,只要有一点空就会挤出来读书。并且每当看到书上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想变成自己的。比如感兴趣的问题,当时的灵感,脑海中闪现的念头等等,他都会随时记下来。因此一张纸和一支笔是他随身必备之物。
2.笔记与笔记的分类
他做读书笔记时也和我们不一样,不是直接抄录书上的原句,而是记录经过自己的大脑过滤后的成分。因为他知道阅读、思考、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像我们吃饭一样,细嚼慢咽吞下去后,要通过脾胃消化吸收,才能变成营养成分滋润我们全身。
另外要想笔记有用,不是写到了卡片上记下来了就可以了的,而是要在短时间内,或者至少要在你还能记得它的意思的时候把卡片整理归类。并且按索引收集到卡片盒里。
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卡片数量的增加,还是会在成堆的卡片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卢曼把卡片笔记划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这样,通过对自己卡片写作的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让卡片与卡片通过各种索引关联起来,就大大提高了记忆提取效率。
当笔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处理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自然产生了群聚效应。
3.用一根线把知识卡片连起来
卡片笔记写作法,它不是一种技巧,是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链接和想法的系统。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升级。
当我们有了好的主题,最佳的写作角度时,我们就只要围绕主题把所需要的知识卡片链接起来,如此就成文成章了。
事实就这么简单。
除了神,每个人都只能专注一件事,大脑的短期记忆也最多只能容纳7件事左右。其余的就只能依靠驱动力和意志力了。也就是说死记硬背。这样效果也是不会很好,并且也容易忘记。因此为了腾出更多的大脑空间来思考问题,做好让自己不担心丢失的卡片笔记系统非常非常必要。
如果你是一位需要写作的人,不妨仔细读一读《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它会让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