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周围便是菜地,耕地,草原,碱巴辣。所以小县城就是个城乡结合部。从小,总能看见马车,牛车,毛驴车进城,在二饭店附近停着,那马不时抖动脖子上面的毛,那牛低头咀嚼草料。尤其是毛驴,对它的叫声印象很深。母亲那时在百货二商店上班,二商店有一个毛驴车用来拉货的。父亲家是县城里的,家住老工会后院,小时候我顺着二商店的路向东走,走到一百货,过横道是县图书馆,后来我经常去那里看书。然后顺着县图书馆北面一排土平房后面的小路,再往东走一段,就到奶奶家了。母亲家是鸿兴两家子的,那里还住着三舅。三舅经常赶大马车给我家送柴火,所以我家柴火可多了。做饭不愁没柴火烧。
住在城乡结合部有很多好处,除了前面我说的以外,吃纯绿色粮食,园子里种的上农家肥的玉米面,可香了。吃打瓜,喝羊汤,上冻开始下乡吃猪肉炖酸菜粉条,这些留传多少代的饮食风俗,至今保留并会延续下去。
城乡结合部还有一个显箸特征,那就是在相互毫无觉察到城乡人的性情习俗不同的情况下,联姻的很多。最早大家都存在的盲点是,乡下人对城里人的羡慕嫉妒,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佩服和宽容。但是后来才慢慢的感觉到到底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很多障碍很多纠结很多的生活零碎烦恼。
到底是习俗不同,所谓佩服,那只是觉得一个乡下孩子考学出来的,不容易。所谓宽容,就是容忍乡下孩子的一些农村落后的生活习惯。
相对于从穷窝窝里奋挣出来的农民娃,出生在城里的孩子,生活的比较适然,随性。看到农村孩子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工作在机关,还是非常佩服的。而乡下孩子都是在奢望中长大的。小时候奢望能吃到糟子糕,奢望中秋节能吃一整块月饼,客人走后能剩点好吃的肉菜。中学的时候羡慕城里孩子吃的零食,麻花,饼干。
县城里的孩子就好很多。启码父母亲挣工资,每月都有进账,想吃点糖果,冰棍,月饼还是很容易的。
然而,奢望绝对能激发人的斗志,而随性便不能有所成就,甚至毫无追求。怀有奢望的乡下孩子考上了大学,回县城后分到机关上班了,随性的城里小孩接父母班,早早离开学校,没有参加高考,接班比高考容易多了。
所以这里是曾经在城里接受过比较正规的,老师大多师范毕业的教育的学生,曾经身处县城文明程度较高的环境里的人,去接班了,去待业了,大部分人干个体去了。而那些在农村的,面对的是引不起一丝联想的大碱巴辣,土了巴叽的孩子们,竟然考学了,毕业后还进了机关,当了干部。
但是生存环境的不同,接受的教育的不同,人的心气儿绝对不一样。跟是否考上大学没有关系。就是你考上大学或者地师什么的,依靠死记硬背记住几个题考上了,你在那面对大碱巴赖地引不起一丝联想的地方长大的孩子,你的心气儿绝对不高。
还有和善与分享,情怀与博爱,这些都是在正规的学校或者经常接受新鲜事物的父母那里学到的。如果你是和乡下奋斗出来的孩子在一个单位工作或者你一不小心找了一个乡下孩子做伴侣,通过一些杂七杂八零碎小事,你如果观察力还可以,你会觉察出微妙的不同,且难于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