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认知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我们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去创建,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而读书能激发认知觉醒!
认知觉醒,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醒悟,知道了如何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如何将毅力变为科学的认知驱动。在与古圣先贤的伟人思想碰撞,令我们醍醐灌顶,从而产生力量、看到希望,有了坚定地信念。
02.读书的认知
现代互联网时代,物质和信息前所未有的丰富。当下能主动静下心来深度学习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对读书这件事情,我国全民阅读量仅4.3本,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如今学习已经不必如此费劲,知识触手可及,比如每天听一本书、参加名人的线上课程和学习社群等等,轻松高效,干货满满,只要自己持之以恒,就肯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这只是一种知识的错觉。人们错误的把别人的知识当成了自己的认知,把知道的信息收藏起来就以为学到了知识,甚至在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却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
思考问题变得不那么主动,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
这样就率先出现了一小部分知识精英努力地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出有价值的内容;而大多数信息受众始终在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饮一瓢羹,那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向下扎根,向阳而生,成为稀缺人才,让人生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阔!
03.读书的方式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而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教是最好的学!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读书、读书+摘抄金句、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读书+践行操练、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当前有很多听书产品,讲书达人用不到半小时解读一本书,假设我们每天听一本,这种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方式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那么如何深度读书则是自己要做的功课,任何人都帮不了你!听完了书,得到了信息,接下来可以重读电子书的解读,就怕你听完了,也阅读了,读完后却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就很低,几天之后就想不起自己读过了什么。
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就是用懒惰的战术代替了战略,即使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甚至晒App生成的打卡日志。
遗憾的是,这样的读书笔记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很多人乐此不彼,看似知道了全书的知识,其实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它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组块迭加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层的是,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如提升职场的技能,专注自己最重要的事情,给生活做减法,平衡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充电跳出舒适区等等,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书本中的知识才得到了转化。
04.知识转化认知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能向别人清晰地陈述自己知道的,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明明心里想得挺明白,但能讲明白、写清楚的却变得没那么容易了。
而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调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说明白时,就意味着新知识已融入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更多新的知识。
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往知识账户中做投资,把新知识存入到知识储备账户中,获取新知识用文字固化下来,储备的渠道就完成了。输出则是知识输入的收益呈现,知识是融汇贯通的,这个不断存储产生收益的过程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的储备,却没有得到收益。因此,我们有时候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只得了微薄的收益,总投资不够深入,没有高收益的高质量产出,使学习深度大打折扣。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读书写作都需要像生活一样有仪式感。当我们在一天中的某一固定时段用于读书创作时,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就像水的存在状态一样,貌似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而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存留率才相对较高,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会损耗,并且这种损耗如果不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定下来,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会烟消云散,留不的痕迹更无法激发认知觉醒。
05.认知觉醒
当我深深体会到读书提升认知时,我将读过的书做成每日一问的视频号书单解读,把学到的知识分享在互联网的平台上,知识投资和分享相互巩固,形成循环。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书中讲的理念、概念、方法论及工具,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投资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分享他人,也是深度学习之道,读书是终身成长最简单的修行!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但我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人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人真正产生收获,认识觉醒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广学博究,是融入骨子里的潜意识,一种直觉的遇事决策!
比如,我们读过的经典书籍,这些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我们可以从每天听一本书的精华解读中激发认知,萃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维度加以深度理解,得岀自己的感悟,产生真正的快感,读书这件事没人能帮的了你,只有靠自己高效获取知识的途径,从人生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有做正确事情的能力,而并非是正确做事的能力!
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不再浮躁,能磨炼心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既便是一位成功的职场人士,也不一定会做一手好菜;而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我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深度学习也能让我们更大概率地收获意外的惊喜!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这就要有浅学习的引导,如听书、线上课程等产品,因为深度学习与浅学习其实并不冲突,浅学习也有其价值,关键是不要搞反它们的权重关系。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比如持续的写作!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的接纳!
选择一些真正能给予你强链接值得关注的人,而不是你仰慕的人却从未互动过的人,阶层、圈层社交是和他们保持联结。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就像读本书,如果它触动了你,也仅仅是为你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最终能否获取深度学习的能力,只能靠你自己行动,没有人能够代替!
读书的误区,普通人总觉得要是不把一本书读完,实在是对不起作者或是自己花出去的钱,但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对自己有用。在这个注意力非常匮乏的时代,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或是书中所有的内容都读完的!你想想,一本书再好,我们也无法记住全部内容。回头一翻,很多内容就像没看过一样,但那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却很难被忘记,让自己发生改变的观点必定印象更加深刻。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一个心中迷茫、漫无目的人,即使置身各种情景和知识中,也看不到有益的关联,纵使辛勤努力,也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很难想象空白的头脑和苍白的人生如何建立精彩的关联。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满屋子的食材,拙妇也能随便弄出几个好菜来,所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